禁欲的意义及其健康影响(性教育学 性行为)
性欲是多层面的:有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维度;是人类整体的、愉悦的和自然的部分;传统的性别角色正在发生灵活多样的变化;人到中年可以发生某些性反应的生理功能的改变,但绝大多数人性欲并没有改变;很多老年人仍然具有正常的性欲,尤其是那些在中年时期保持正常性活动的人们,那些能够保持有亲密活动和良好性表达的老年人生活的更加快乐和长寿。性功能的衰老与老年人的衰老往往是同步的缓慢过程,但很多问题是出现在心理方面而不是躯体方面。如果人们的性欲是长期存在的,那么在没有性伴侣的时候或不能发生性行为的时候是否要克制自己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就要谈一谈禁欲。一位生理发育成熟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没有发生性行为的话,就称为禁欲(celibate)。
禁欲是一个现象,禁欲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没有合适的性行为对象而没有发生性行为,这是被动的禁欲。如果有合适的性行为对象,自己决定禁欲,那么就是主动的禁欲。这种决定就是一个人知情自主决定不与他人发生性行为,这也是一种性欲的表达。如果一个中学生有很好的恋人,他们关系也不错,各自都很满意对方,但女性决定在中学读书期间能发生性交行为。这就是主动地禁欲。禁欲就是不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禁欲的时间可长可短,完全是自己决定的。禁欲也分为完全性禁欲和部分性禁欲。完全性禁欲(compete celibacy):是指一个人既不手淫也不与他人有任何性行为。部分禁欲(partial celibacy)是指一个个体虽然有手淫,但不与他人有任何性行为。
禁欲的意义
当提起禁欲这一话题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宗教。西方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往往将禁欲与宗教奉献精神联系起来。神父或修女都是禁欲的榜样。中国的佛教也提倡持戒,戒淫是其中重要的戒条。现代人禁欲多数不是与宗教有关,是性交行为本身对青少年带来的具体问题,让禁欲又被重新提出并引起重视。在艾滋病猖獗的时代,人们都认识到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如何保护青少年免遭艾滋病的侵袭,禁欲对未婚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选择。现在青少年发育成熟提前,而结婚时间又明显延迟,发生首次性行为与结婚之间的间隔期越来越长,青少年意外怀孕和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都明显增加,阶段性的或长期性的禁欲也是一种保护性的选择。1993年,美国南部浸信会教友大会发动了“等待真爱”的运动。参加的青少年都签署了婚前贞洁誓言,遍布美国的其他教派和教会也都参加了这一运动。美国小布什总统主政期间,拨专款大力支持守贞的性教育。但在大学生中未能完全奏效,很多发过誓言的学生未能履行诺言,原因多种多样,关键是只靠禁欲教育已经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需求了。禁欲更应该是学生们的自觉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或宗教式的运动。
禁欲与健康
学生非常关心禁欲是否会影像健康,尤其是心理和发育方面的问题。当青春期性发育成熟之后,性欲自然就随之而来,见到意中人自然会想入非非,这种情欲在青少年性发育刚刚开始的时候似乎更加明显和强烈。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性行为不是能够随意实施,要具有很多客观的条件。至少是能够满足两厢情愿,符合法律(主要是年龄),能够避免不良后果(杜绝意外怀孕,防止和感染性病和艾滋病),而且不会引发社会问题。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对于成人也非轻而易举,因为找到相互心满意足的性伴侣并非易事。即使已婚的成年人在一生之中也一定有很多的时候是需要禁欲的,例如,夫妻两地生活不容易经常见面。20年前,调户口和工作问题极为困难,很多已婚夫妇分居两地,每年只有20天的探亲假,其他时间只能禁欲。
很多部队干部和家属也都是类似的生活方式。夫妻一方读研究生或出国进修或留学,双方都会有很长时间的禁欲生活。现今社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工作,他们多数也是分居两地,即使在同一城市打工,也难以满足夫妻生活的客观条件,仍然是禁欲为主的生活。从这些社会现象可以看出,禁欲生活在社会上实际是非常普遍的。从医学上看,禁欲自然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禁欲是让人们主动克制自己的性欲,这是不得已的做法,不是理想的作法。但人类生来就具有适应禁欲生活的能力,不会因为禁欲而导致严重的精神失常或性功能损害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即使自己没有任何性行为,白天也从来不想任何与性有关的事,性功能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因为男性每天夜里都会有2~6次的阴茎自然勃起,精液充足之后会有遗精,有时会有性梦,这些都是人类在禁欲情况之下的机体自然调节,也是性功能的非意识的自我保健运动。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的性欲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当没有性交对象的时候,性欲通过反向调节而降低性欲,当有了性交对象的时候,又会进行正向调节而加强性欲。这就是为什么夫妻团聚的时候性欲特别强烈而分手后思念减弱的原因,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特别强,身体不会与自己过不去。对于性欲强烈的学生而言,单纯的禁欲自然难以抵御强烈的性冲动,那么就应该采取部分禁欲的方式,通过手淫来化解性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