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疾病分析(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疾病分析(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导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疾病分析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疾病分析主题,主要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医学知识。

妊娠妇女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增高,体内的纤溶活性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目的在于防止分娩期出血。分娩前一周,半数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妊娠妇女(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300~450mg/ dl),FⅧ:vWF成比例增高,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Ⅷ、FXⅢ、纤溶酶原水平都增高。纤溶活性增强者血浆FXⅢ、Ⅺ水平降低,妊娠第三期血浆纤溶酶原、α2抗纤酶轻度增高;分娩期自胎盘分泌出的PAI2增高、蛋白S(PS)水平下降而蛋白C(PC)水平无变化。

妊娠妇女血小板数正常。仅少数妇女妊娠期血小板数逐渐下降。ATⅢ水平正常,但是抑制凝血的其他酶如肝素辅因子Ⅱ水平升高。正常妊娠末期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轻度升高,血浆中可测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片段,提示子宫局部有凝血酶生成及发生子宫局部DIC。这种生理现象在口服避孕药的妊娠妇女的变化更为明显。

正常分娩过程中血浆纤溶活性升高、血浆FDP(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升高,与此同时血浆α2抗纤溶酶、FⅫ、Ⅴ、Ⅷ、纤维蛋白原等水平相应下降。FⅧ水平降低而不伴vWF水平下降。β- TG、血栓烷B2(TXB2)、血小板第4因子(PF4)等水平升高提示血小板的活化并释出其颗粒内容物进入血流。分娩期的上述改变足以提示正常分娩期子宫内有急剧的局部DIC过程。一旦胎盘被分离,子宫肌质收缩,使子宫动脉收缩,并触发起始止血。机体完整的代偿防御功能,使局部DIC所产生的凝血酶不致扩散到子宫外,但局部DIC所产生的肽类(如FDP、D-二聚体、FPA)可在循环血液中测到。某些妊娠妇女可见分娩初24小时内血小板数降低,但尚不足以影响止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