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温病纵横 > 中医阁 > 热郁胆经:清宣胆经郁热(中医阁 气分证治)

热郁胆经:清宣胆经郁热(中医阁 气分证治)

导语:热郁胆经:清宣胆经郁热属于中医阁下的气分证治分支内容。本篇围绕中医阁 热郁胆经:清宣胆经郁热主题,主要讲述热郁胆经等方面医学知识。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口苦胁痛,干呕心烦,尿少而黄,舌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热邪郁于足少阳胆经之候。内有邪热,故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黄。热郁少阳胆经,热蒸胆汁,胆气上逆,则口苦。足少阳胆经布于两胁,热郁则经气不利,因而胁痛。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干呕。热扰心神,则心烦。舌苔黄,脉弦数为胆经郁热之象。

本证前人认为属伏气温病,是伏邪自内外发,郁于少阳胆经之证。其与白虎汤证虽均有里热,但二者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亦异。白虎汤证是肺胃热炽,邪热蒸腾,故表里俱热,津伤亦甚,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本证乃胆经郁闭之热,其热内蕴,不得发越于外,故里热虽盛而外不扬,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治法】清宣胆经郁热

【方药】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论】本方黄芩、黄连苦寒,直清气分之热。郁金辛寒,疏通少阳,清其郁热,宣展气机。豆豉性平和,宣发郁热,驱邪达表。四药配伍,清中有宣,使气机流畅,邪热有外达之机。本方清热解郁之力强,而保津之力逊。若阴伤较甚者,当于方中加入元参、芍药、甘草。以元参养阴清热,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柳宝诒说:“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温热逢源》)。柳氏之论,颇中要领,临床不可忽视。

【文献选录】

  1.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九条》)
  2. “寒邪潜伏少阴,得阳气鼓动而化热。苟肾气不至虚馁,则邪不能容而外达。其最顺者,邪不留恋于阴,而径出于三阳,则见三阳经证。……少阳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温热逢源》)

【按语】第①条吴鞠通称:“干呕口苦而渴”之证为“阳明温病”,似属不然,应以热郁少阳为是。前人论治伏温外发,热郁少阳胆经之证,多主用《伤寒论》黄芩汤。然验之临床,此证用吴氏黄连黄芩汤,则较之黄芩汤为佳。故本文取吴氏黄连黄芩汤方,而不取其论。

附:黄芩汤(《伤寒论》)

黄芩三两(三钱) 芍药二两(二钱) 甘草二两(炙)(二钱) 大枣十二枚(擘)(六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第②条柳宝诒论伏气温病之病机,认为属寒邪潜伏少阴肾经,从阳化热。若肾气不虚,则伏温外达三阳。若郁于少阳者,即为本证。其云:“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之论,也未必尽然。往来寒热多见于新感之证,而本证邪自内发,热盛于里,故应以发热为是。而其治法,取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与吴氏黄连黄芩汤药味虽不尽相同,然其理则一,均为清宣郁热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