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感温:滋阴解表(中医阁 卫分证治)
【临床表现】
素体阴虚,外感温热,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干咳心烦,口渴咽干,尿少而黄,舌红而干瘦,脉细数。
【病机分析】
素体阴亏,津液亏乏,又外感温热邪气,重伤津液。因而,除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肺卫见证外,突出表现阴液亏损之象,如:口渴咽干,干咳心烦,尿少,舌红干瘦,脉细数等见证皆是。又因津亏无以滋汗,故汗少或无汗,甚则盗汗。
【治法】
滋阴解表
【方药】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钱半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炙甘草五分 红枣二枚
【方论】
素体阴虚,又感温热,治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本方以葳蕤(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之源。更配以甘草、大枣甘润之品,可助玉竹之力。葱白、豆豉、薄荷、桔梗宣肺疏表,以祛肺卫之风热邪气。阴虚之人又患温热,最易导致阴虚火旺,或逆陷心包,故加白薇清阴分虚热,且清中能透。各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疏表祛邪之功效。滋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配伍严谨,用药精当。
【文献选录】
“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何秀山按》)
【按语】
俞根初制加减葳蕤汤,是在孙思邈的葳蕤汤基础上化裁而来,是阴虚感温的主方,实属标本兼顾之法。何秀山的按语解其方而广其用,对后人启发很大。
【验案】
阴虚感温
龚某男 47岁 1944年5月3日初诊
形体消瘦,素体阴虚,复感温燥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液,疏卫兼以退热。
白薇3克 玉竹9克 豆豉3克 前胡3克 薄荷1.5克(后下) 山栀6克 芦根24克 二剂
二诊 1940年5月5日
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滑,温邪已解,阴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
玉竹9克 山栀6克 前胡3克 鲜芦根24克 鲜石斛15克 桔梗6克
三诊 1940年5月8日
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渴,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阴,润燥折热方法。
细生地15克 石斛15克 桔梗6克 生草9克 麦冬9克 北沙参24克 川贝6克 鲜茅芦根各24克 三剂
四诊 1940年5月13日
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早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
处方:细生地60克 肥玉竹60克 川石斛30克 生白芍60克 麦门冬30克 五味子30克 山药45克 丹皮24克 茯苓块60克 元参30克 焦三仙各60克 鸡内金30克 香稻芽60克 砂仁15克白术30克 炒枳壳30克 木香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克,如遇感冒暂停。
【按】
阴虚感温和一般温病的鉴别,关键在于舌和脉上。若临床见到在肺卫证的基础上又有舌红绛干瘦,脉细数,就要按阴虚感温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