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乳腺疾病的病理 >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乳腺肿瘤学 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乳腺肿瘤学 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导语: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属于乳腺肿瘤学下的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支内容。本篇围绕乳腺肿瘤学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主题,主要讲述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受体,激素等方面医学知识。

雌激素

雌激素(estrogen)是一种女性激素,由卵巢和胎盘产生。肾上腺皮质以及男性睾丸也能产生少量雌激素。

雌激素是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甾体激素,A环上有3个双键,C3酚羟基是其与受体结合部位,C17的羟基或酮基对生物活性非常重要。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是将天然雌激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如在具有活性的17p雌二醇的基础上,置换不同长短的侧链,可使雌激素作用增强。这类合成雌激素包括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和庚酸雌二醇。如在雌二醇17a位添加乙炔基则可口服,这类合成雌激素包括乙炔雌二醇、炔雌醚。

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女性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在正常状态。此外,雌激素对代谢也有明显的影响。女性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以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本身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生产生月经;促使皮下脂肪堆积,体态丰满;促使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乳头、乳晕着色,并产生性爱和性欲;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骨中钙的沉积等。

雌激素是一种致癌原,控制细胞周期G1期到S期的转变,具有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原作用而驱动细胞增殖。在持续性的雌激素刺激下,有突变的细胞进一步扩增,最终导致肿瘤。

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的致癌作用已得到公认,其致癌作用与患者年龄、剂量以及使用时间有关。在雌激素的驱动下,乳腺细胞被动地进行快速增殖,弱化DNA修复机制而造成基因突变的累积。

雌激素受体

Jensen首次在理论上证实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的存在。ER可介导雌激素的信号,调节生殖系统的生长、分化和各种生理功能。同时,ER也影响骨、肝、脑以及心血管等系统。ER包括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和G蛋白偶联的雌激素受体(G-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ERα和ERβ是核受体,而GPER是位于细胞表面的激素受体,也称膜受体(membrane receptor)。

ER的组织分布和表达量随性别及年龄的不同有所区别,在不同的组织中各种受体的含量及生物功能也不同。在乳腺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发现ERα、ERβ的表达。ERα对乳腺发育和泌乳至关重要;ERβ则更多地参与小叶腺泡的发育;而GPER似乎只在脑局部起作用,参与学习、记忆、认知等多种功能的调节。

ER属于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Chambon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 7细胞中成功克隆了ERcDNA,即ERα。其编码的蛋白全长59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66 000,主要位于细胞核内。之后,Gustafsson从大鼠前列腺cDNA文库中成功克隆出ERβ。人ERα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ERβ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且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ERα、ERβ均有A、B、C、D、E、F、J几个区域。A、B区具有一个依赖配体的活性功能区(ligand dependent activation function, AF),该功能区依赖配体即雌激素的激活,可能参与调节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及调节雌激素应答基因的转录。C区称为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BD),两种受体此区域基本一样,含有相同的外显子。该区含有一个双锌指结构,两个锌指结构协同作用,共同调节此区域与特异DNA的结合,以达到转录靶基因的目的。D区的作用是结合DNA,有时还会影响受体DNA结合位点的结构。E、F区称为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n, LBD)。E区作用最多,如与雌激素结合、受体二聚化、核定位及与辅助激活因子或辅助抑制因子结合等。同时E区还包含有另外一个AF-2。AF-2遇到不同的雌激素会呈现出不同的构象,并决定转录靶基因所需要结合的辅助激活因子和辅助抑制因子。ERβ的AF-1功能微弱,而AF-2与ERα的AF-2相似,提示它们在转录水平对不同的雌激素反应性基因作用不同,即需要AF-1和AF-2时ERβ的功能较ERα弱,在不需要AF-1时两种ER的功能相当。AF-1与AF-2的相互配合,能够使转录因子获得最大的转录活性。当DBD与DNA结合后,AF-1即可激活DNA的转录活性,AF-2与LBD相重叠,当AF-2区与雌激素结合后,即可激活DNA的转录。F区功能尚不明了。D、E、F区统称为配体结合区,两种亚型ER此区只有53%的相同氨基酸序列,因此两种受体既有共同的配体,也有各自不同的配体。

ER的信号转导通路

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大致受到两大类ER、两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经典的核受体

经典的核受体即ERα、ERβ,它们位于细胞核内,通过经典调节途径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发挥“基因型”调节效应。其信号转导通路也称核启动类固醇信号传送(nuclear-initiated steroid signaling, NISS)。

经典转录调控的途径:①雌激素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或在细胞内原位合成;②雌激素与核内ER结合,与配体(雌激素)结合的ER发生构型改变,并被激活形成ER同源或异源二聚体;③二聚体与DNA增强子雌激素应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结合,形成ER-ERE复合物并诱导转录。除ERE机制外,ER还能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然后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区的活化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位点,调节基因转录活性。

在细胞核内ER与共激活子或共抑制子的结合可以进一步调节基因转录,这些共激活子或共抑制子及其与ER结合的多样性导致在基因转录水平上雌激素的作用复杂多样。另外,雌激素的作用也与一些经典的信号转导途径如MAPK/ERK途径以及PI3K/AKT途径有关,其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膜受体

膜受体包括经典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以及属于GPER家族的GPER1(GPR30)、Gaq-ER和ER-X,它们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非经典调节途径),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其信号转导途径也称膜启动类固醇信号传送(membrane-initiated steroid signaling, MISS),即为非基因组作用模式。

非经典转录调控途径:雌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可以诱导结合部位的构象发生改变,这种构象的改变可以引起一些辅助蛋白的聚集,从而快速地发挥雌激素的作用。这种非经典信号通路的出现,被认为是ER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一个独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