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乳腺癌的流行状况及病因学研究 > 我国乳腺癌的流行特征(乳腺肿瘤学 乳腺癌的流行状况及病因学研究)

我国乳腺癌的流行特征(乳腺肿瘤学 乳腺癌的流行状况及病因学研究)

导语:我国乳腺癌的流行特征属于乳腺肿瘤学下的乳腺癌的流行状况及病因学研究分支内容。本篇围绕乳腺肿瘤学 我国乳腺癌的流行特征主题,主要讲述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乳腺癌,乳腺等方面医学知识。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很低。根据IARC的估计,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16.9万,标化发病率为21.6/10万;死亡4.5万,标化死亡率为5.7/10万,均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几个主要肿瘤登记点的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最高,比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高出2~3倍。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水平正迅速上升,大城市10余年的上升幅度达到20%~30%,而相对发病率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增长速度更快(表2-2)。预计在203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发病数上升幅度比2008年增长31.15%;因乳腺癌死亡7.0万人,死亡数上升幅度达47.94%。

表2-2 中国主要肿瘤登记点1988~2007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变化情况

注:变化率是指2003~2007年比1988~1992年发病(死亡)粗率上升(下降)的百分率。

由于我国开展全死因和癌症登记工作的地区较少,缺乏连续性的有代表性的全国肿瘤发病登记资料。而根据我国3次全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结果的比较,我国女性乳腺癌的标化死亡率自20世纪70年代的3.74/10万,上升到2004~2005年的5.09/10万,升幅为36.10%,城市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上升幅度(42.23%)比农村(24.64%)高。2004~2005年35~69岁各年龄组死亡率均比前2次调查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上升,其中以50~54岁年龄组死亡率增长最多,2004~2005年比1973~1975年上升80.20%,比1990~1992年上升77.67%(表2-3)。

表2-3 全国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女性乳腺癌死亡情况比较

以上海为例,乳腺癌是上海女性发病最高的恶性肿瘤,2008年全市新诊断女性乳腺癌4 257例,发病率为61.6/10万,其中市区达到75.1/10万。1973~2008年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水平均持续上升(图2-5),1973年乳腺癌在上海女性癌症发病顺位中居第三,自1989年上升至首位后一直保持至今。发病粗率上升幅度达260%,平均每年上升4.3%;年龄标化发病率上升124%,平均每年2.9%。死亡粗率上升149%,平均每年上升2.5%;年龄标化死亡率上升22%,平均每年上升0.6%。其中标化发病率持续增长的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白种人(1.1%)和亚裔人群(1.5%)。

图2-5 上海市区1973~200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比较1973~2007年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曲线,可以发现3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35~80岁各年龄段的发病率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年龄别发病曲线整体趋向于平台维持型,在1998~2002年出现了40~59岁和70~74岁两个发病高峰,即60~69岁出现了发病率下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双峰模式(图2-6)。而随着平台进一步抬升,2003~2007年的发病率曲线双峰逐渐弥合趋平。

图2-6 1973~2007年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