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 “金三角”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禁戒毒品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金三角”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禁戒毒品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导语:“金三角”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金三角”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主题,主要讲述金三角,毒品等方面医学知识。

所谓“金三角”,狭义专指东南亚中南半岛腹地湄公河与夜赛河交汇处的缅、老、泰三国结合部,广义则包括缅甸东北部、老挝西北部和泰国北部近20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据有关资料,“金三角”毒源地的鸦片产量,最初为每年数十吨,20世纪60年代达到200吨。1989年上升为2400吨,1991年突破3000吨大关(25)。种植面积按每亩年产鸦片2千克、每公顷30千克的平均值估算,大约在10万公顷左右。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外销的查缉堵截和替代种植的积极推进,以及以阿富汗为主体的“金新月”毒品生产的崛起而形成的地下市场竞争的挤压,便长期维持在种植面积10万公顷,年产量3000吨上下。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03年调查所获数据,2002年“金三角”地区的种植面积,分别为缅甸8.14万公顷,老挝1.2万公顷,泰国507公顷,合计9.39万公顷(26)

与此同时,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金三角”出现海洛因加工厂,到1987年年产海洛因51吨,1989年128吨,1992年进一步上升为180吨,2000年达200吨,海洛因加工厂则增加到60多个,其中缅甸北部51个,老挝西北部4个(27)。所种鸦片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加工海洛因,而所产海洛因中的90%左右用于对外走私,从而最终完成了毒品生产的“白色化”进程,使“金三角”毒源地从“鸦片王国”蜕变为“海洛因王国”。而就在从鸦片到海洛因的传统毒品“白色化”进程中,在国际毒潮的影响下,以“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新型合成毒品又在“金三角”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形成与传统毒品平分秋色的毒情态势新格局,由此造成更大的污染和危害(28)

总之,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毒品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国际毒情形势。近年来在传统毒品屡禁不绝的同时,新型合成毒品的走私贩运和滥用问题又日益凸显出来。以“摇头丸”为例,2001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前10位的国家为荷兰、美国等(占全球缉获量的91.9%)。其中占全球缉获量10%以上的前5位分别为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中国位居第六,占比为5.9%(见表2-7)。

表2-7 2001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列前10名的国家

名 次 国 家 千 克 占比(%)
1 荷 兰 981 21.6
2 美 国 854 18.8
3 英 国 653 14.4
4 加拿大 506 11.1
5 德 国 458 10.1
6 中 国 270 5.9
7 法 国 150 3.3
8 比利时 119 2.6
9 墨西哥 102 2.2
10 西班牙 86 1.9
合 计   4179 91.9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禁毒署《2006年世界禁毒报告》相关资料翻译整理所得。

而到2004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前10位的国家为加拿大、比利时等(占全球缉获量的89%),其中占全球缉获量10%以上的有4国,分别为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荷兰,中国位居第七,占比为4%。可见摇头丸流向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前10国总量由2001年的4179千克增至7452千克,增长率为78.3%。其中增幅较大的是加拿大、比利时与澳大利亚,增长率达到200%以上,最高的比利时竟达至1000%以上(见表2-8)。

表2-8 2004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列前10名的国家

名 次 国 家 千 克 占比(%)
1 加拿大 1632 19
2 比利时 1500 18
3 澳大利亚 1335 16
4 荷 兰 1073 13
5 英 国 673 8
6 美 国 326 4
7 中 国 300 4
8 法 国 213 3
9 德 国 205 2
10 南 非 195 2
合 计   7452 89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禁毒署《2006年世界禁毒报告》相关资料翻译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