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 Paget骨病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Paget骨病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导语:Paget骨病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属于内分泌学下的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Paget骨病的病理与临床表现主题,主要讲述Paget骨病等方面医学知识。

本病的骨损害与骨肿瘤(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有许多共同特点,表现在:

  1. 病变局部的破骨细胞生成增多,骨吸收增强、加速;
  2. 导致破骨细胞数目增多和活性增强的原因相类似,都是过多IL-6和RANKL介导的结果;
  3. 病变的形态表现类似,而且Paget骨病易于并发骨肉瘤和其他骨肿瘤;
  4. 用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的效果较佳。只要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和活性,就可达到控制骨病变之目的。

炎症与异常新骨形成引起骨内压增大与骨痛

病变部位的破骨细胞在病变初期数量急剧增加,众多的异形破骨细胞聚集于Haversian管、骨内膜面及骨小梁的表面,破骨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变大,细胞核显著增多(正常时约2~3个核,本病时常多达数十个核或100个核以上),骨吸收活性明显增强。病程一般延续十天左右,此间通过抗破骨细胞药物治疗可控制病情。骨形成增加,但形成的新骨结构异常,主要为不规则的和不成熟的交织骨,呈骨痂状。随着病程的发展,新骨被重吸收,此时的破骨细胞在形态上也有明显异常。电镜下可见细胞内的微丝(microfilament)形如网状,位于核的附近或细胞质中。破骨细胞内的微丝生成和聚集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并认为这是病毒感染的征象。此外,有时还可见到包涵体或病毒(样)核壳。

在骨吸收部位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聚集,骨形成亦相应增强。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Golgi发育良好。骨基质结构紊乱,可见大量的“嵌合样”外观的交织骨形成,黏合线不规则,基质与交织骨交替地混杂排列。骨小梁被破骨细胞侵袭,邻近吸收区的髓腔内有板层骨和交织骨形成的新骨带,偶尔可见血性囊肿,并出现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该病累及的程度和部位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常见多个部位受累,最常见的部位有骨盆、腰椎和股骨。95%以上的患者初期无明显症状,仅X线证实为Paget骨病。除骨折外,该病的发作具有隐袭性,3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骨病症状,难以与其他骨关节疾病的骨病相区分。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当有并发症而进行X线检查或检测血ALP时才被意外发现。本病的常见主诉是骨痛,表现为局部病灶的固定性钝痛,呈烧灼感,常在夜晚发作或加重。偶尔出现锐痛或放射性疼痛。骨痛的机制不明,可能与骨膜膨胀或骨髓充血刺激感觉神经有关。疼痛也可能是并发症所致,如关节退行性变和钙化性血管周围炎等。负重可使下肢、脊椎和骨盆的疼痛加重。严重骨痛者在局部往往可发现体温上升、骨内压增大,伴疲劳无力甚至衰竭或嗜睡。早期的颅骨病变为额骨和枕骨的局部溶骨性病变,骨髓透过缺损的骨外板而使病变部呈紫红色,但无疼痛或其他症状。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仅见于一些病变广泛和长期活动者,部分可能与合并原发性甲旁亢有关。有些患者因尿酸过多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出现肾石病。

Paget骨病累及骨骼达30%以上时,或单独累及颅骨时,可出现心排出量增加。重症者常并发心瓣膜钙化及相关病变。主动脉狭窄达30%,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20%和13%。重度颅底陷入时可伴有动脉“盗血”综合征。Paget 骨病患者的动脉硬化性钙化的程度与范围均明显比同龄正常人严重,Paget 骨病与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的病理生理联系。

骨增生硬化与狭窄导致骨畸形伴听觉及骨关节功能障碍

破骨细胞开始减少,作用衰减;成骨细胞增多聚集在骨表面,形成新的板骨层,呈镶嵌图形。不整齐的锯状板层骨互相叠加,表明骨吸收和骨形成交替进行,无法保存完整的骨单位,邻近的骨髓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

颅骨吸收阶段可持续多年,颅骨周径逐渐增大,可伴有感觉神经性听觉障碍。颅骨外板增生可引起颅底孔道变窄,压迫脑神经,其好发部位为颞骨岩部,故常合并听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感觉性听力丧失、中耳骨化和慢性炎症等病变,或导致视乳头水肿、眼肌病变、突眼,视神经萎缩及失明。后期导致头痛、痴呆、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累及脊椎(主要发生在腰骶段)时,引起腰痛,与局部的骨损害、脊髓压迫性损伤、骨质疏松及脊椎关节炎症、硬脊膜外脂肪钙化、脊椎局部软组织增生、局部出血、脊椎骨折后的肉瘤样变性(sarcomatous degeneration)等有关;持续性腰痛的另一个原因是脊髓缺血,与病变形成过多的动脉侧支循环(称为动脉盗血综合征,arterial steal syndrome)有关。腰椎侧弯,脊髓受压,少数患者甚至逐渐出现下肢麻木乃至痉挛性瘫痪;波及颈椎可出现颈椎脱位,累及股骨和胫骨等下肢长骨可出现膝内翻、下肢外旋、胫骨向前向外弯曲、髋或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肢体长短不对称,关节变硬,张力增加,外伤后愈合困难,易形成骨折。骨盆骨病变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只是达硬化阶段才有耻骨加宽、髋臼内陷和髋关节活动受限。

骨皮质加厚,骨髓腔阻塞,新生骨硬而脆,股骨和胫骨常呈侧弯或前弯畸形;颅骨外板出现增生性硬化病灶,外形明显增大、畸形。骨盆受累可导致髋臼突出(髋关节内陷)。Paget骨病的骨代谢十分活跃,骨重建量可达正常的10倍以上(正常的骨重建单位约为10%或更少),病变骨和正常骨的结构分界明显。骨体积增加,常伴有微骨折和畸形,新生骨脆性增加,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板层结构不稳定,容易折断。从病程发展上看,同一病灶中上述3个阶段并非绝对分开,很多情况下同步或交错发生,少数病灶可有癌变。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有不规则板层骨碎片,绕以纤维性骨炎,或有棕色瘤及囊性骨炎,但骨黏合线很少。骨折后的骨痂有板层骨结构及黏合线,但骨单位完整,新骨形成规则。

部分患者的病情反复并可恶性变

骨关节病变主要有关节畸形、退行性关节病变、软骨钙盐沉积、假性痛风、钙化性关节周围炎等。骨折有三种类型,即裂纹骨折、长骨断裂和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下发生,骨折不愈合率达40%。骨病变畸形可能导致关节畸形,但Paget骨病本身很少侵犯关节软骨面;当骨畸形累及髋关节相邻部位时,因运动应力异常可导致关节异常磨损,软骨缺损,而下层出现假血管瘤样物,晚期出现髋臼内陷。膝关节也有类似情况,在远离病灶的部位可出现钙化。

多发性骨肉瘤样变性病变是Paget骨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病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老年病例。多数为骨肉瘤,亦可为纤维肉瘤或其他类型的肉瘤,继发性骨巨细胞瘤或合并骨巨细胞瘤者(多为良性,偶为恶性)少见。Paget骨病合并骨肉瘤(Paget骨肉瘤)主要发生于Paget骨病的老年患者伴多骨损害时。Paget骨肉瘤应与转移性骨肿瘤鉴别。Paget骨病患者发生骨肉瘤的概率为正常人的数千倍以上,其发病机制未明。有人认为与染色体18q20-21体质性杂合子丢失(loss of constitutional heterozygosity,LOH)有关。

在染色体18q的18S60和18S42之间含有肿瘤抑制位点,丢失这些位点可导致骨肉瘤的发生。同时,这一部位也是家族性Paget骨病和家族性扩张性骨溶解(familial expansile osteolysis,FEO)的基因位点,故Paget骨病易并发骨肉瘤。伴发肉瘤的患者有骨痛、肿胀和病理性骨折,其预后差,化疗和手术仅能控制症状,而对病变本身无明显疗效。放射治疗和截肢可减轻疼痛。术后5年的存活率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