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分泌学 > 垂体(蝶鞍)X线照片检查(内分泌学 内分泌放射学检查)

垂体(蝶鞍)X线照片检查(内分泌学 内分泌放射学检查)

导语:垂体(蝶鞍)X线照片检查属于内分泌学下的内分泌放射学检查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垂体(蝶鞍)X线照片检查主题,主要讲述X线检查,垂体,蝶鞍等方面医学知识。

X线照片不能直接显示垂体,但可从蝶鞍的形状大小及破坏情况间接判断垂体病变。

成人蝶鞍前后径与深径超过上限或下限有诊断意义

蝶鞍前后径为蝶鞍前、后壁间的最大水平距离,深径为前后床突连线到鞍底最低点的距离。不同年龄前后径及深径的正常值见下表。

成人前后径超过16mm,深径超过14mm为蝶鞍扩大;宽径超过18mm为蝶鞍增宽。蝶鞍体积=1/2×前后径×深径×宽径,平均1337mm3(正常上限)。1981年,Chilton等提出儿童蝶鞍正常容量的新标准,测量容量比测量面积要优越。他们从960例正常人中,根据出生后年龄和骨龄得到容量图。例如,5岁9/12月至6岁8/12月的平均容积为228mm3(男性),15岁9/12月~16岁8/12月的容量为640mm3(男性)。多数年龄组中男性的蝶鞍容积大于女性,但正常值的范围较宽。

蝶鞍形态及大小变异均较大,用蝶鞍测量来筛选或诊断鞍内及鞍旁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随着CT、MRI的普及,为减少鞍区的肿瘤漏诊率,蝶鞍平片主要用于评价蝶鞍的大体轮廓、发育变异及较大病变对鞍区骨质的累及情况,已基本不用于诊断早期鞍内或鞍旁肿瘤。先天性畸变、妊娠、垂体炎症、出血梗死、垂体脓肿、Rathke囊肿、空蝶鞍综合征、肉芽肿性病变及增生等均可引起蝶鞍形态改变。一般累及蝶鞍的骨发育异常,通过平片即可以作出诊断,但软组织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则在平片甚至MRI或CT上均较困难。

垂体性矮小症者出生时身高无异常,1~3岁以后逐渐显出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肢体较躯干相对较短,呈小儿体型,其余比例尚对称。全身骨骼成比例对称性短小、纤细,峰值骨量降低。颅骨穹隆部增大,颅底短,面骨小,颅缝不闭合、鼻窦发育差、乳牙与恒牙并存。骨骺融合延迟,骨龄延迟。椎体可因继发性骨骺发育不良而变扁。矮小症是一大组疾病,垂体性矮小症的骨骼改变单凭X线表现难以作出诊断,需要在上述X线改变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方可作出正确诊断。垂体性矮小症需与原基性矮小症、软骨发育不良症、黏多糖贮积症Ⅰ型(Hurler综合征)、呆小病、假性软骨发育不良、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orquios病)等鉴别。

蝶鞍扩大和局部骨质破坏提示垂体瘤

肿瘤病变可致蝶鞍1~3条径线的延长(大的腺瘤致蝶鞍扩大者占87.2%),但蝶鞍大小正常不能排除垂体瘤可能,因为多数微腺瘤无蝶鞍扩大。蝶鞍的骨质改变可有下列几种类型:

  1. 轻度骨质吸收,骨壁白线密度减低、模糊。
  2. 重度骨质吸收,骨壁白线密度减低、中断或完全吸收,可有软组织肿块突入蝶窦。
  3. 鞍底侧位片可见双边影(鞍底呈现出两条致密线);正位片(以断层片显示较好)见鞍底倾斜下陷或局部下陷,突入蝶窦。
  4. 鞍背向后竖起或向后倾斜、抬高,与斜坡的斜线呈不自然连续,鞍背骨皮质线呈双线影(标准侧位片时);鞍背变短或完全破坏消失。
  5. 鞍区钙化(以颅咽管瘤钙化较多见,脑膜瘤及少数胶质瘤累或鞍区钙化)。当出现蝶鞍扩大或怀疑局部骨质破坏时,应做相关生化检查、CT或MRI,明确诊断。

蝶鞍X线检查用于病情追踪和疗效评价的价值有限

除用于协助GH瘤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放射性核素治疗或用于放疗、手术、生长抑素受体抗体核素导向治疗后的病情追踪和疗效评价。但是,X线平片对泌乳素瘤无诊断价值,疑似患者应尽早行MRI或CT检查,动态增强MRI能更清晰地发现垂体微腺瘤。CT宜用冠状面造影剂增强扫描,可提高其诊断率。微腺瘤在CT图上的常见表现为低密度灶,垂体增大,前部突出,漏斗部偏移。恶性泌乳素瘤罕见,但可引起骨骼和肺部转移,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转移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