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分泌学 > 泌乳素瘤(PRL)病理(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泌乳素瘤(PRL)病理(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导语:泌乳素瘤(PRL)病理属于内分泌学下的腺垂体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泌乳素瘤(PRL)病理主题,主要讲述泌乳素瘤等方面医学知识。

PRL瘤存在四种病理类型

目前所得到的PRL瘤病理认识都源于尸检和手术切除的病理切片。多数表达PRL的垂体细胞来源于有丝分裂后的GH细胞。PRL瘤在光镜下多为嫌色细胞瘤(chromophobic adenoma),少数为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

颗粒稀疏型PRL瘤

在胞核附近的高尔基复合体区发现PRL分泌颗粒,但常规组织染色呈嫌色细胞瘤(颗粒稀疏型PRL瘤,sparsely granulated lactotroph adenomas),胞内和胞外可见淀粉样物沉积。瘤内可见钙化(砂样瘤),钙化广泛时形成垂体石。电镜下,超微结构具有高度特征性,瘤细胞中等大小,呈多面体形,胞质丰富,含大量排列有序的粗面内质网以及粗大的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复合体内含有多种形态的未成熟分泌颗粒。胞质中贮存的颗粒稀疏,直径120~300nm,并可见少数胞吐颗粒。

颗粒密集型PRL瘤

颗粒密集型PRL瘤(densely granulated lactotroph adenomas)是少见的高嗜酸性肿瘤,胞质内PRL免疫印迹遍布,其超微结构类似于正常PRL细胞,粗面内质网不及颗粒稀疏型腺瘤丰富,但含有大量分泌颗粒,使细胞外表呈斑点状,颗粒的胞吐位置不确定,直径400~700nm,其侵袭性较颗粒稀疏型PRL瘤大。

嗜酸性干细胞瘤

嗜酸性干细胞瘤(acidophil stem cell adenomas)的特征性改变是细胞呈轻度嗜酸性。临床上PRL瘤患者即使无GH过度分泌,如病理切片出现嗜酸性细胞也应高度怀疑为侵袭性肿瘤。光镜下,清晰的胞质空泡即巨大线粒体集聚体。PRL免疫印迹不像颗粒稀疏型腺瘤那样呈点状分布,可无GH阳性反应。超微结构具有诊断特异性,怀疑为此型肿瘤时常需电镜证实。电镜下,瘤细胞呈不规则细长型,含有较多增大的线粒体(或出现巨大线粒体),丧失正常线粒体嵴及电子致密的管状结构。散在的瘤细胞含有近核的纤维体,分泌颗粒稀疏,直径150~200nm。这种PRL瘤的临床症状轻微,免疫组化显示为嫌色细胞瘤或轻度嗜酸细胞瘤,并可检测到GH。垂体瘤内血管不丰富。

PRL细胞癌

PRL细胞癌(PRL-secreting carcinoma)可为PRL瘤恶变而来。当PRL瘤出现多巴胺激动剂抵抗时,要警惕PRL细胞癌可能;如PRL瘤的分裂活跃,Ki-67和p53免疫活性明显增强,提示为“非典型性PRL瘤(atypical prolactinoma),此种PRL瘤恶变的可能性大,但单凭临床表现、PRL测定或组织形态无法与良性PRL瘤鉴别。绝大多数PRL细胞癌的体积较大,并迅速出现局部压迫症状。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改变PRL瘤的病理形态

治疗药物和手术对肿瘤形态有明显影响,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 agonist)可使PRL瘤的组织特征发生改变,肿瘤体积与PRL颗粒显著减少。受到抑制的瘤细胞内PRL免疫活性低,有时检测不到。电镜下,瘤细胞内含有多处凹入的细胞核(呈异染色质),胞质边缘少,可见复原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和细胞坏死。极少数肿瘤对激动剂无反应,血清PRL仍升高。溴隐亭可减少瘤细胞表面雌激素受体表达,并增加多巴胺D2受体表达。

停止药物治疗后,多数瘤细胞恢复到治疗前状态,部分瘤细胞仍被抑制。长期对PRL瘤进行药物治疗会导致显著钙化、内源性淀粉样物沉积及血管周围和间质纤维化。术后的病理检查很少见PRL细胞增生,但PRL瘤附近非肿瘤组织可见PRL细胞数目增多。原发性甲减和ACTH瘤患者的腺垂体亦可见PRL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