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拔牙术后颌骨的变化(口腔医学 智齿拔牙创处理及并发症)
导语:智齿拔牙术后颌骨的变化属于口腔医学下的智齿拔牙创处理及并发症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口腔医学 智齿拔牙术后颌骨的变化主题,主要讲述智齿拔除,拔牙,颌骨等方面医学知识。
智齿拔除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会造成牙槽骨、颌骨形态的改变和缺失,而术后牙槽骨和颌骨会发生改建,来修复这些改变和缺损。
一、牙槽突的功能性改建
在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牙槽突由于吸收、增生,不断进行功能性改建,在骨质较薄处,这种改建尤为明显,出现骨尖、骨隆突等,影响修复。
二、邻牙远中牙槽嵴变化
近中阻生智齿和水平阻生智齿常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骨板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拔除智齿后,邻牙远中牙槽嵴和牙周袋会有所变化。一般认为在20岁以前,当阻生智齿牙根尚未发育完成,拔除智齿后邻牙远中骨缺失,多数可恢复,不会形成牙周袋。而年龄较大者,骨与结缔组织不会再生,在牙周治疗后牙周袋可能会因上皮附着而变浅。因此早期预防性拔除阻生智齿对邻牙远中牙槽嵴恢复有利。
三、牙槽骨、颌骨的萎缩
牙拔除后,对应部位的牙槽骨和颌骨由于丧失了咬合力的作用,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使牙槽骨高度下降,牙槽骨骨密度降低,甚至导致颌骨出现萎缩及骨密度的降低。
四、颌骨强度的变化
智齿拔除后,其牙槽窝由骨质充满,虽然牙槽骨和颌骨会有一定的萎缩,但总体骨量仍是有所增加的,而且牙槽窝内骨质将牙槽窝周围薄弱骨板与对侧骨板连为一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颌骨的强度。
为减少智齿拔除后的牙槽骨及颌骨的不良变化,可以尽量改进手术方法、加强术后处理等,如少去骨多分牙、牙槽窝复位、术后植骨等,将减小智齿拔除的破坏性,增强颌骨、牙槽骨的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