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过早搏动的发生机制和心电图的RR序列模式(心血管 心电散点图临床应用)
室性过早搏动(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简称室性早搏)是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发生于心室的异位心律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可单个发生或反复单个发生,也可呈二联律、三联律或成对发生,可为单一起源,也可有多个心室异位起搏点。如果室性早搏三次或三次以上连续发生,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有病理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以是功能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之一。室性早搏通常表现QRS波增宽,与预激传导及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是动态心电图诊断的难点。
心脏受交感与迷走神经双重控制,但神经纤维分布并不均匀,交感神经支在窦房结、心房、交界区和心室都有分布,但迷走神经分布最多的部位是窦房结,其次是房室结,而心室分布最少。室性早搏的发生与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心肌细胞后除极有关。室性早搏发生的神经机制主要与交感张力增加或心脏各部位自主神经功能不协调有关。
在室性早搏中,提前出现QRS波是其共同特征,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游离壁者,QRS波明显宽大畸形,以此与室上性早搏鉴别;位于室间隔尤其位于希氏束者,QRS波可以不增宽,易与室上性早搏混淆。室性早搏的QRS波与其相邻的P波无确定关系,P波可在室性早搏之前或之后,可直立或倒置,这取决于室性早搏出现的时相,其逆传速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P波还经常被包埋在宽大畸形的QRS波之中无法辨识。
一般认为,联律间期相等而QRS波形态一致的室性早搏为同一个起源点,联律间期不等而QRS波形态也不一致的早搏为不同起源点(多源性),多源性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易与室性并行心律的类联律间期相混淆。室性早搏一般不会引发窦房结的节律重整,而是与其在传出的途中相遇,使之不能下传心室,所以室性早搏通常表现代偿间期完全。如果出现代偿间期不完全的宽QRS波需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
室性早搏RR序列模式有:
- 提前出现的R波,联律间期相等或不等;
- 有代偿间期完全的长RR间期(联律间期+代偿间期=2RR);
- 少数病例有代偿间期不完全的RR间期(联律间期+代偿间期<2RR);
- 插入性室性早搏有连续2个短RR间期,插入的R波在一次正常的RR间期之间出现,使这个RR间期一分为二,并由于插入的室性心搏对其后心房下传心室的激动产生干扰,P-R延长,所以往往插入R波之后的RR间期大于其前RR间期;
- 联律型RR间期,为长—短—长交替;
- 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提前出现R波之后有两个短RR间期,随后是稍长的代偿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