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与处理 >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分子标记(乳腺肿瘤学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与处理)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分子标记(乳腺肿瘤学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与处理)

导语: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分子标记属于乳腺肿瘤学下的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与处理分支内容。本篇围绕乳腺肿瘤学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分子标记主题,主要讲述乳腺分叶状肿瘤,乳腺肿瘤等方面医学知识。

由于分叶状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好,研究者转而开始探索其他免疫组化标记的临床意义。

一、甾体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蛋白在分叶状肿瘤的间质和上皮中的表达是有差别的。在上皮成分中,ER和PR的表达比较常见,见于43%~84%的分叶状肿瘤病例;上皮中AR表达和间质中ER、PR、AR阳性表达的比例均很低,通常不到5%。尽管目前认为间质中较低的ER和PR表达与转移相关,但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特异性治疗方式,所以这几个分子标记的检测还没有成为临床常规检查。

二、循环肿瘤标记:还没有关于循环肿瘤标记与分叶状肿瘤组织学诊断或预后相关的报道。尽管有血浆泌乳素水平上升,但是无法区分分叶状肿瘤的良、恶性。

三、其他标记:有报道称MIB1(Ki-67)与组织学级别正相关;有人发现p53表达与肿瘤级别的关系,提示p53的预后价值;被研究的其他标记还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如HER-2,以及CD34、CD117、肌动蛋白、BM28、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等。这些研究结果均缺乏说服力,且可重复性不佳。有人在复发转移性分叶状肿瘤中研究了端粒酶活性,但是还不能证明这个指标可以用于原发性肿瘤的预后判断。至今,还没有发现可以替代常规组织学方法的分子标记。
还有人进行了流式细胞学研究,但是细胞学指标还不能作为组织学特征以外的独立预后因素。仅有一项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认为分叶状肿瘤的DNA含量是一个预后指标。
尽管上述发现均认为某些分子标记在分叶状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但是这些标记的临床应用价值还很有限。这些标记增高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缺乏可重复性,并且目前也没有相应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其他的辅助检查手段如激素受体状态、电镜、克隆形成实验等,对于鉴别诊断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