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寄生虫、昆虫等所致皮肤病 > 臭虫(床虱)叮咬及引起的皮肤反应:臭虫痒症(皮肤病学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臭虫(床虱)叮咬及引起的皮肤反应:臭虫痒症(皮肤病学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导语:臭虫(床虱)叮咬及引起的皮肤反应:臭虫痒症属于皮肤病学下的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臭虫(床虱)叮咬及引起的皮肤反应:臭虫痒症主题,主要讲述臭虫等方面医学知识。

我国最早称臭虫为“床虱”。种类较多,分布于世界各地,和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热带臭虫和温带臭虫,能刺吸人血。凡因臭虫叮咬而引起皮肤反应称臭虫痒症,亦有人称臭虫皮炎。

臭虫属昆虫纲,有吻目,臭虫科,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有刺吸型口器,一生分卵、稚虫(亦称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长约5mm,为红褐色,扁平卵圆形,具有特殊臭味的体外寄生虫,有群居的习性,因翅已退化而无功能,只能爬行。白天常潜伏躲在家具、地板缝、床板下及被褥褶皱处,夜间出来吸血。具有耐饿、产卵多(一生产卵200~300个,有多达540个的记录)、繁殖快(一年可繁殖5~6代)、吸血量大的特征。成虫、稚虫、雌雄虫均能吸血,稚虫得不到吸血可活1月以上,成虫得不到吸血能活6~7月,寿命为1年左右。卵呈黄白色长约1mm,稚虫在卵内发育,1周左右从卵盖爬出,经5次蚊皮变为成虫,每次蚊皮前都要吸血,从卵变为成虫需1个月左右。

病因及发病机制

臭虫以刺器刺入皮肤吸血,在吸血时先将口器直立,以下唇紧贴人的皮肤将刺针刺入皮肤,在吸血的同时注入唾液和放出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碱性毒汁,使血液暂时不能凝固,引起皮肤反应。臭虫的孳生场所主要在人的住房中,夏秋季节活跃,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停留在人的皮肤上,一般是在夜间活动吸血,每次吸血长达10~15分钟,在饥饿时臭虫也能白天吸血,除吸吮人血外,亦能刺吸鼠、鸡、兔等动物血,维持生命。

临床表现

被臭虫叮咬后皮肤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可毫无反应或反应很轻,有人反应较重,一般在被叮咬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损害,严重时甚至出现水疱或紫癜,皮疹常分布于腰、臀、肩、踝等受压部位,一只臭虫可连续叮咬多处,所以皮疹往往排列成线状或片状。因剧烈瘙痒而影响睡眠,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一般较少出现全身反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身体较隐蔽的部位如腰部、臀部、背部等处在夜间突然出现瘙痒性、水肿性红斑或风团要考虑本病的可能。若在居室内发现了臭虫则可确诊。叮咬后引起的皮炎要和其他昆虫叮咬引起的皮炎相鉴别。主要是根据发现的成虫来区分。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要采取综合措施杀灭臭虫。常用开水煮烫、烈日晒、浸泡或针挑、烟熏、堵塞缝隙等方法杀死虫体及虫卵。也可用杀虫药毒杀,如3%敌百虫,林丹(γ-666)溶液、0.3%敌敌畏、5%滴滴涕喷洒臭虫隐居处或用百部煎剂(50g百部加水500mL煎汁)、10%辣椒煎剂喷洒,也可紧闭门窗用硫磺、敌敌畏、敌百虫烟熏杀死臭虫。

(二)治疗 主要是消炎止痒,同蚤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