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 塔纳痘病毒病(Tanapox Virus Disease)(皮肤病学 痘病毒性皮肤病)

塔纳痘病毒病(Tanapox Virus Disease)(皮肤病学 痘病毒性皮肤病)

导语:塔纳痘病毒病(Tanapox Virus Disease)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痘病毒性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塔纳痘病毒病(Tanapox Virus Disease)主题,主要讲述塔纳痘病毒病,痘病毒等方面医学知识。

塔纳痘病毒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由塔纳痘病毒引起,感染皮肤上表现为局限性结节。本病首先在1957年,后于1962年左右在肯尼亚塔纳河流域流行,故命名为塔纳痘病毒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塔纳痘病毒属痘病毒科,Yata痘病毒属,塔纳痘病毒是惟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Yata痘病毒。本病毒可感染猴和人,猴感染后可出现少数扁平丘疹,后坏死结痂,经4~6周自然消退。但病毒的自然宿主及传播方式目前尚不清楚。人类可能通过摩擦受损的皮肤被接种此病毒感染或通过蚊子叮咬而被传染,人与人之间也可传染。

临床表现

人感染塔纳痘病毒后,潜伏期3-4天,前驱症状有轻度发热、头痛、背痛。皮疹初发时表现为单个红色瘙痒性丘疹,四周绕以红晕,直径1~2cm,以后损害逐渐增大变成结节,在2周后直径扩大至15mm,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病变第3周结节中央坏死变白,覆以硬痂,以后皮损逐渐愈合,愈合后留有瘢痕,病程一般6周左右。本病偶有多个皮损发生,最多的报道有10个,皮疹好发在四肢、头面等暴露部位,男女均可发病。

组织病理

表皮棘层高度肥厚,棘细胞广泛变性、肿胀,细胞内充满大量、形态不一的嗜酸性包涵体,受累细胞核亦肿胀,染色质分布在细胞核周围。

诊断及鉴别诊断

塔纳痘病毒感染后,临床特征是皮疹逐渐缓慢发展、病变过程中无脓疱期,这一特点有别于其他痘病毒感染。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有包膜的痘病毒可确定诊断。PCR检测临床标本,证实有塔纳痘病毒DNA,亦可确定诊断。

治疗

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