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 骨与胶原蛋白(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骨与胶原蛋白(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导语:骨与胶原蛋白属于内分泌学下的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骨与胶原蛋白主题,主要讲述胶原蛋白,骨等方面医学知识。

骨组织与其他组织不同,细胞成分少而基质成分多。骨基质(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为骨的有机物质,去除骨矿物质后的ECM主要由骨胶原纤维组成。胶原蛋白(collagen proteins)可分为微纤维状(fibrillar)和非微纤维状(non-fibrillar)两类。ECM是细胞分泌物质的贮存处,ECM分子之间以及ECM与细胞之间的作用十分广泛而复杂,在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短链胶原为非微纤维状胶原中的一种,主要有Ⅷ型和Ⅹ型胶原,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Ⅷ型胶原由迅速增殖的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基膜,其功能是作为一种分子桥(molecular bridge)在不同类型的基质分子间起连接作用,同时也参与膜稳定性、血管生成和ECM各组分相互作用等过程。Ⅹ型胶原主要由肥厚型软骨细胞(hypertrophic chondrocytes)合成,一般仅见于骺软骨生长板中的肥厚带(hypertrophic zone),与骨的矿化、软骨内骨化及血管生成等功能有关。

骨胶原蛋白的甘氨酸残基含量占1/3,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残基占1/5以上,这一序列特点使胶原的α链成为极稳定的三螺旋(triple helix)分子。在生物体内,由25种α链构成14种不同类型的胶原分子。

Ⅰ型、Ⅱ型、Ⅲ型、Ⅴ型和Ⅺ型胶原蛋白组成胶原微纤维(fibrillar collagens)。这些微纤维是骨骼、皮肤、血管、肠管、器官内纤维囊膜的主要结构蛋白质。Ⅰ型胶原主要存在于骨、肌腱、韧带和皮肤组织,Ⅲ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血管。一般含有Ⅰ型胶原的组织也含有Ⅴ型胶原,而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组织(还含有Ⅺ型胶原)和晶状体中。Ⅸ型、Ⅻ型和ⅩⅣ型胶原亦称为微纤维相关性胶原(fibril-associated collagen,FAC)或间断性三螺旋微纤维相关性胶原(fibril-associated collagen with interrupted triple-helices,FACIT)。FACIT主要协调微纤维胶原之间、胶原与其他细胞基质之间或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Ⅸ型胶原分布于Ⅱ型胶原微纤维的表面,并与其形成共价交联结构,Ⅻ型和ⅩⅣ型胶原与Ⅰ型胶原分子的作用有关。此外,ⅩⅥ型与Ⅺ和Ⅸ型胶原也属于FACIT家族的成员。

Ⅰ型胶原组成骨骼基本构架

Ⅰ型原胶原

Ⅰ型原胶原(procollagen)的三螺旋由2 条α1链和1条α2链[α1(I)2-α2(I)]组成,极少由3条α1链[α1(I)3]形成。在三螺旋的N端为N末端肽(N-telopeptide)及N-前肽(N-propeptide);而C端为C末端肽(C-telopeptide)及C-前肽(C-propeptide)。成骨细胞分泌的Ⅰ型原胶原在基质中被迅速裂解(下图),脱下N末端肽与C末端肽。成熟的Ⅰ型胶原分子组装成微纤维,胶原分子平行排列,两重叠链的距离为67nm(称为1个间距D),分子长度为4.4D(300nm),两分子的头、尾间隙为0.6D(40nm)。一般由微纤维再形成纤维束。

Ⅰ型胶原的分子结构

注:Ⅰ型胶原分子由胶原三螺旋区、N末端肽(N-telopeptide)、C末端肽(C-telopeptide)、N端前肽(N-propeptide)、C端前肽(C-propeptide)组成。处表示成熟Ⅰ型胶原分子的裂解位点。

编码Ⅰ型胶原的α1链[α1(I)]基因定位于17q21.3-q22,编码α2链[α2(I)]的基因位于7q21.3-q22。此两个基因的结构相似,但长度不同,α1(I)基因长18kb,α2(I)基因为38kb,见下图。差异的原因是内含子数目不同。α1链的三螺旋区的序列由第41号外显子编码(Gly-X-Y重复序列),而α2链的三螺旋序列由第42号外显子及2个参与外显子(joining exons)编码。α1链的C前肽与C末端肽由48~51号外显子编码,而α2(I)基因的第49~52号外显子编码α2链的C末端肽和C前肽。N末端肽和N-前肽及信号肽由第1至第6号外显子编码。

COL1A1基因、基因产物及其调节

注:COL1A1基因含51个外显子。基因中含SP1、VDR和NF1反应元件。VDRE:维生素D受体反应元件;NF1:核因子1。COL1A1基因表达产生两种mRNA。基因中的反式作用元件和多聚酶激活元件分别受维生素D受体和CAAT-结合蛋白的调节。

COL1A2基因结构、表达产物及其调节

注:COL1A2基因含52个外显子和1个增强子。基因中含核因子1(NF1)结合位点和CAAT结合蛋白结合位点。COL1A2基因表达产生两种mRNA。基因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多聚酶激活元件分别受NF1反式作用因子和CAAT-结合蛋白的调节。NF1:nuclear factor 1,核因子1。

Ⅰ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骨脆性增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约90%的成骨不全是由于前α1(Ⅰ)基因或前α2(Ⅰ)基因突变所致。

微纤维蛋白

微纤维蛋白(fibrillin,FBN)是骨骼、眼睛和血管胶原微纤维中的基本组分,其结构尚未完全确定。分子中可能含8个EGF样基序、1个RGD结合区、数个含半胱氨酸残基的基序。FBN基因突变引起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脊柱后侧凸畸形(G1796E)、二尖瓣-主动脉-骨骼-皮肤(mitral valve-aortaskeleton-skin)综合征(MASS syndrome)。

基质金属蛋白酶水解骨胶原并调控骨代谢

在生理条件下,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MMP-8将三股螺旋结构的Ⅰ型胶原分解为1/4和3/4长度的明胶片段,后者再被MMP-2、MMP-9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MP-1,TIMP-1)能抑制所有的MMPs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主要抑制MMP-2,也抑制其他MMPs。骨组织的MMPs和TIMPs主要来源于成骨细胞,少部分来源于破骨细胞,其分泌量和活性受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从而形成骨基质代谢的另一套局部调节系统,调控着骨有机质的合成、分解、构塑、重建。MMPs由5部分(信号肽区、前肽区、含高度保守锌离子结合位点的降解区、交联区和凝血酶样区)组成。MMP-1(胶原酶-1,collagenase -1)、MMP-8(胶原酶-2)、MMP-13(胶原酶-3)是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胶原的主要降解酶。经裂解成1/4和3/4片段的Ⅰ型胶原被MMP-2、MMP-9进一步裂解。基质分解素(stromelysin)降解Ⅳ型胶原和纤连蛋白,MMP-7和MMP-12可降解弹性蛋白(elastin)。

TIMP家族由TIMP-1、-2、-3和-4组成,相互之间有30%~40%的同源性,含12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TIMPs可抑制所有MMPs的活性,但不同的MMPs只能分解相应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成骨细胞可表达MMP-1、-2和-3及TIMP-1和-2;破骨细胞主要表达MMP-9及少量的MMP-1、-3 和-14。我们用RT-PCR法检测人的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和正常成人成骨细胞的MMPs和TIMPs;在非脱钙的骨切片中,可见成骨细胞表达MMP-13,而且发现两种细胞均可表达MMP-1及MMP-2、-7、-10、-11、-14、-15、-16和-17,亦可表达TIMP-1、-2和-3;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它们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因此,在生理情况下,正常的成骨细胞所表达的MMPs能够降解所有的骨基质。骨组织表面的被覆层由成骨细胞和未矿化的Ⅰ型胶原等构成屏障,阻止破骨细胞的活化,避免其与矿化骨基质接触,从而抑制了骨吸收。当成骨细胞在接受了某些耦联信息后,表达的MMPs降解未矿化的Ⅰ型胶原,并进一步激活破骨细胞,启动骨吸收过程。因此,成骨细胞表达的MMPs和TIMPs在骨吸收和骨基质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经反复实验及多年研究,我们应用转基因细胞技术和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以及细胞原位杂交、免疫组化、骨形态计量、RT-PCR、Northern杂交、Western杂交、Gelatin酶谱分析等技术,用E2干预,检测被干预细胞的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PMOP的发病机制。其主要内容有:

  1. MMP-TIMP和雌激素缺乏致骨丢失的关系。雌激素缺乏导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MMP-TIMP酶系分泌紊乱和功能失常,表现为骨形成不足和骨吸收增加,最后导致骨丢失。
  2. MT1-MMP的功能。MT1-MMP为调节骨吸收与骨形成的重要中介因子,PTH、1,25-(OH)2D、E2等可通过调节成骨细胞的MT1-MMP表达,进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通路,致RANKL表达改变。MT1-MMP蛋白分解区能降解细胞外基质,抑制成骨细胞在骨基质上的黏附,诱导成骨细胞凋亡。
  3. TIMP-1的功能。首次发现TIMP-1为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TIMP-1基因可通过保护成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

然而,雌激素对成骨细胞的MMP-2、TIMP-1 mRNA的表达无影响,提示雌激素主要是通过调控MMP-1的表达来调节骨吸收。在正常情况下,MMP-1降解Ⅰ型胶原及其他骨基质蛋白。其分解的Ⅰ型胶原片段可被MMP-2进一步降解,而TIMP-1则抑制MMP-1和MMP-2的活性,抑制骨基质降解。雌激素抑制MMP-1表达,达到了抑制骨吸收和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MMP-TIMP系统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与雌激素等的关系见下图。

MMP-TIMP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与雌激素的关系

注:E2缺乏使成骨细胞MMP-1表达增加,降解Ⅰ型胶原屏障,激活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E2缺乏致MT1-MMP表达下调,TNF-α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骨吸收增加。MT1-MMP减少时,因RANKL增加而促进骨吸收;亦因TGF-β活化减少而抑制骨形成。TIMP-1表达下调时,通过JNK与PI3激酶途径促进成骨细胞凋亡,骨形成下降。OB:成骨细胞;实线:兴奋;虚线:抑制。

骨胶原蛋白突变导致骨-软骨疾病

目前发现,骨和软骨中的Ⅰ型、Ⅱ型、Ⅴ型、Ⅸ型、Ⅹ型和Ⅺ型胶原基因突变可引起骨和软骨的各种病变。一些与胶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如软骨基质寡聚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的突变也导致骺软骨发育不良症。此外,微纤维蛋白(fibrillin-1,FBN1)是骨骼胶原原纤维的一种基本组分,FBN1突变导致马方综合征和类马方综合征。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将发现大量的骨胶原基因变异所致的疾病。例如,Ⅰ型胶原基因多态性是众多遗传性因素中的一种,是决定个体BMD和骨质量的候选基因。Ⅰ型胶原基因突变引起成骨不全。此外,由于软骨中的胶原韧性较差(遗传所致),胶原和蛋白糖苷等非胶原蛋白的代谢差异,造成机械性损伤和胶原分解,引起骨关节病。

软骨寡聚体基质蛋白(COMP)为一种同五聚体蛋白糖苷,由软骨合成。COMP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假性无软骨发育症(pseudoachondroplasia,PSACH)及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症(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