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腔护理学 > 口腔医学 > 非特异性腺癌详细图解(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口腔医学 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

非特异性腺癌详细图解(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口腔医学 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

导语:非特异性腺癌详细图解(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属于口腔医学下的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口腔医学 非特异性腺癌详细图解(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主题,主要讲述唾液腺,唾液腺肿瘤,非特异性腺癌,唾液腺恶性肿瘤等方面医学知识。

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denocarcinoma,NOS)的定义是有导管分化但组织形态学表现不能归入其他已知组织学类型的唾液腺癌。虽然很多唾液腺癌来自于唾液腺导管单位并且在广义上均属于腺癌的范畴,但“非特异性”(NOS)只用于缺乏特异性组织学表现、不能对其进行组织学归类者。随着对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大部分原来诊断为腺癌的肿瘤,现已分类为独立的肿瘤类型。1972年WHO第一版唾液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唾液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种类还不多,1991年的第二版分类中新增添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唾液腺导管癌、上皮肌上皮癌、基底细胞腺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的分类,使得非特异性腺癌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而2005年的WHO分类只增加了3个较罕见的唾液腺癌即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和成涎细胞瘤,非特异性腺癌并未明显减少。在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对1985年~1996年唾液腺肿瘤的统计中,非特异性腺癌占唾液腺肿瘤的9%,唾液腺癌的16. 8%,属于虽不算多,但也不算少的肿瘤。在文献中,该肿瘤所占的比例差异很大,占唾液腺肿瘤的1. 9%~11. 8%,但常常属于最常见的三种唾液腺恶性肿瘤之一。一项采用WHO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2. 7%和癌的17. 8%。国内上海的2239例唾液腺癌中有139例,占6. 07%,占6982例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1. 99%。国内6所院校23 010例唾液腺上皮性肿瘤中有1284例,占5. 6%,占8478例唾液腺癌的15. 14%。

非特异性腺癌还经常是多形性腺瘤恶变的成分。其他肿瘤如基底细胞腺瘤也有恶变为非特异性腺癌的报道。

目前一般认为唾液腺的非特异性腺癌来自于排泄管基底细胞。

临床表现

唾液腺非特异性腺癌就诊平均年龄58(10~93)岁。性别分布报道的不一致,AFIP的统计中女性稍多,其他的统计见男性稍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约60%发生在大唾液腺,其中90%为腮腺,10%下颌下腺,舌下腺偶见。小唾液腺依次为腭(通常为硬腭)、颊、口底和上下唇。肿瘤表现为无症状或疼痛的肿块,约20%病例有疼痛。常见固定于深部或邻近组织。有些肿瘤生长迅速,有麻木等神经受侵的症状。发生于腮腺者,肿瘤固定,可发生面瘫。发生在腭部可破溃,并侵犯骨组织。个别的低级别非特异性腺癌可类似于一个黏液囊肿。

肉眼肿瘤界限不清、肿瘤最大直径可达10cm,边缘浸润,但可局部界清。切面实性,褐色至灰白色,出血和坏死灶常见。

组织病理

唾液腺非特异性腺癌的细胞类型多种多样,可为立方(图7-232)、柱状(图7-233)、多边形(图7-234)、嗜酸细胞样(图7-235)、透明细胞样(图7-236)、黏液样(图7-237)、浆细胞样、皮脂细胞等。肿瘤细胞排列也是各种各样,含腺样或导管分化(图7-238)。如前所述,肿瘤没有可归入其他类型唾液腺肿瘤的组织学表现。肿瘤的特点是形成不同程度的腺样或导管结构,浸润周围腺体或周围结缔组织、肌或骨。除了腺体结构外,还可见多种结构类型包括实性片(图7-239)、乳头(图7-240、7-241)、囊性、筛状(图7-242)、索条、小叶和梁状等(图7-243),数种结构混合常见,但可以以一种结构为主。虽然在定义上非特异性腺癌无其他唾液腺肿瘤的组织学特点,但可见有限的一些其他类型唾液腺肿瘤如腺样囊性癌、囊腺癌、唾液腺导管癌的小灶(图7-244),此时并不排除非特异性腺癌的诊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低级别肿瘤的生物学进展或者去分化的现象。肿瘤坏死、神经和神经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常见(图7-245、7-246)。间充质结缔组织多少不等。

图7-232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呈立方状

图7-233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呈柱状

图7-234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为多边形

图7-235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

图7-236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胞质透明

图7-237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胞质呈黏液样。间质胶原纤维密集

图7-238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样

图7-239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排列成片。可见较多的核分裂

图7-240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形成乳头并见坏死

图7-241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形成大量的小乳头结构,类似于侵袭性微乳头腺癌。未见其他唾液腺导管癌表现

图7-242 非特异性腺癌:单一的肿瘤细胞形成筛状结构

图7-243 非特异性腺癌:小条索和小团细胞浸润性生长,插图为CK免疫组化染色

图7-244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的神经周侵犯

图7-245 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侵犯血管

根据腺体形成、细胞的非典型性程度、有丝分裂数量和肿瘤坏死等可将非特异性腺癌分成低(见图7-233、7-236)、中(见图7-234、7-238)和高级别(见图7-239、7-240)。低级别肿瘤中腺体形成明显,高级别者腺体形成不明显,但是腺体形成的范围不足以对非特异性腺癌进行独立分级。有人提出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的组织学依据是细胞核的非典型性、有丝分裂数量、不典型核分裂、坏死、骨侵犯、神经周和血管淋巴管侵犯和侵袭性生长。侵袭性生长特点是肿瘤的浸润缘由小肿瘤岛、条索构成,肿瘤细胞间有1mm以下的正常组织。实际上多数非特异性腺癌在组织学上都属于高级别。

图7-246 非特异性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癌细胞散在分布。CK(AE1/3)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

唾液腺非特异性腺癌的肿瘤细胞通常表达全角蛋白。有研究显示CK7、CK20阳性,CK5/6阴性,S100蛋白、SMA、调宁蛋白阴性。有人观察22例非特异性腺癌浸润前导管内癌的病理表现。用CK14阳性、肌动蛋白阴性正常唾液腺排泄管基底细胞标记界定导管内癌,发现有导管内癌者为15/22(68%)。导管内癌成分的细胞非典型性和生长方式与浸润性癌相似。但未见无浸润的纯的导管内癌病例。认为导管内癌是浸润性非特异性腺癌的前驱病变,同时说明肿瘤来自于排泄管。其他的研究显示E-钙黏蛋白在非特异性腺癌有局灶阳性,部分非特异性腺癌表达AR,多数病例表达环氧合酶(cox-2)。

【遗传学】目前有2个关于非特异性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研究,1项研究81例中只有1例有该基因扩增,而另一项研究见21%的病例有扩增。

【超微结构】电镜下唾液腺非特异性腺癌的肿瘤细胞有肌上皮和导管上皮。提示不成熟的肿瘤细胞向类似于闰管的结构分化。

鉴别诊断

非特异性腺癌的诊断的基础是排除其他类型的唾液腺肿瘤。鉴别可能包括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囊腺癌、唾液腺导管癌和转移性腺癌。

1)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与低级别非特异性腺癌均可表现为细胞核形态温和、有许多导管结构。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还表现为肿瘤的实性、束状、筛状结构以及同心圆状、靶心状的结构特点。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显示双相分化即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分化。非特异性腺癌无肌上皮分化,这点也可用来与上皮肌上皮癌鉴别。

2)乳头状囊腺癌:非特异性腺癌不存在广泛的乳头和囊性结构,因此可与乳头状囊腺癌鉴别。

3)导管内癌:如前所述,非特异性腺癌也可出现浸润前的导管内癌的表现,但此时癌细胞外围绕的是CK14阳性、肌动蛋白阴性的基底细胞,而原位唾液腺导管癌即低度恶性筛状腺癌外围绕的细胞为肌动蛋白亦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如果出现导管内的大的多形性嗜酸性细胞呈筛状增生,类似于乳腺的导管癌时,应考虑唾液腺导管癌的诊断而不是非特异性腺癌。

4)转移癌:根据临床资料和可能的免疫组化特点,诊断非特异性腺癌前应排除转移性腺癌的可能性。但解释免疫组化结果时应谨慎,如有报道非特异性腺癌细胞可表达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治疗和预后

对于低级别、低临床分期的肿瘤进行广泛手术切除;中级别和高级别伴阳性切缘或距切缘近、高临床分期者,采用广泛切除加辅助性放疗。高级别肿瘤还应考虑颈部的处理,如放疗或者颈清扫。不宜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中子束治疗。有报道根据前哨淋巴结活检情况(阴性),以及肿瘤的分化、大小、界限决定采取保守手术治疗。还有关于用环磷酰胺、阿霉素和顺铂联合治疗非特异性腺癌的报道,有一定疗效,可以应用于晚期非特异性腺癌患者。

关于非特异性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信息很少。多数非特异性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侵袭性较强,有个别非特异性腺癌侵入颅内的报道。瑞典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的数据表明腮腺非特异性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为55%。早于1991年WHO分类的报道中肿瘤分类不够精确,肯定包括一些其他已知类型的肿瘤,也包括了一些唾液腺以外的上呼吸道肿瘤。Matsuba等的54例的中位生存率为4年。小唾液腺肿瘤的预后(10年生存率76%)好于腮腺(26%)和下颌下腺。此外,低级别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率也低,并且无瘤生存时间长;但他们认为肿瘤的级别并不明显影响总的生存率(10年,25%),而Spiro等对204例的观察中发现,肿瘤级别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复发更常见于高级别肿瘤,生存率与肿瘤级别有好的相关性,低、中、高级别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46%和8%;15年分别为54%、31%和3%。与预后最相关的是临床分期,Ⅰ、Ⅱ和Ⅲ期的1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5%和8%。小唾液腺肿瘤、腮腺肿瘤、和下颌下腺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45%和13%。远处转移为26%,多见于先前治疗过的患者或者高级别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