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先兆子痫和子痫(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先兆子痫和子痫(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导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先兆子痫和子痫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先兆子痫和子痫主题,主要讲述血管内凝血,先兆子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子痫等方面医学知识。

早年文献报道3例子痫与血小板减少、凝血酶时间(TT)延长、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等)同时存在。这一不寻常的巧合提示子痫与DIC之间具有某种关系。3例中2例同时并有肝功能异常。在其他有关文献中曾对于子痫、DIC及肝功能损害三者共存的症群描述为HELLP综合征(首字母略词h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 and low platelet count)。根据报道曾有二例发生肝包膜下血肿破裂,其中一例死亡。显然“HELLP”症群实属罕见。此外,约1/3子痫患者呈现血小板减少症,而凝血酶时间延长则较为常见。关于溶血实验室检测结果常阳性,包括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变形等,然而临床表现明显者属少见。

子痫者外周血检测DIC标志物常阳性,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FPA增多,FDP阳性或阴性,一般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并不显著除非伴发胎盘早剥。先兆子痫者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子痫者相似,但较轻微。约1/5先兆子痫患者血小板减少并在分娩1周后恢复。血小板减少可能由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解聚集所致。某些先兆子痫者血浆中可测到FDPs,Ⅷ水平低于vWF(ⅧR:AG)提示FⅧ因参与血管内凝血酶生成而消耗,ATⅢ(TAT)复合物,D-二聚体升高提示有凝血酶生成的影响。约半数先兆子痫患者有轻度溶血及血浆tPA、PAI- 1水平升高,由胎盘内衍生的PAI- 2反而减少。后一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不明。

至于子痫和先兆子痫血液改变的由来,血管内凝血块生成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等问题尚未被阐明。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肾、脑的小血管中可发现纤维蛋白沉着,但很难与Schwartzman反应比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胎盘静脉前列环素(PGI2)含量减少,使血小板易在小血管中聚集并形成血栓及血栓烷A2 (TXA2)生成导致血管收缩。基于上述假设,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者更早些时间,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先兆子痫,据文献报道可取得明显效果。

治疗:主要针对妊娠毒血症。子痫合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者血浆置换能明显改善症状,但缓解机制不明,肝素能增加出血倾向,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