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感染性流产(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感染性流产(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导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感染性流产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感染性流产主题,主要讲述血管内凝血,感染性流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流产等方面医学知识。

如果子宫感染(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或混合感染),即使在自然流产过程中,大多数患者可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典型DIC(红细胞碎片,肉眼血管内溶血和出血)。发病机制除内毒素参与外,从感染组织释出促凝物质进入血流造成严重血管内皮损伤,继发血管内凝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

治疗:抗感染、抗休克。作替代性治疗输注冷沉淀物、新鲜冷冻血浆(FFP)、纤维蛋白原可提供暂时性凝血。少数病例可采用肝素以抑制血管内凝血。但须注意合适的剂量及加重失血的可能性。将充满高张性液体小囊,置入羊膜腔内人工流产,可能迫使羊水进入全身循环,使引产诱发DIC。少数患者伴出血素质,有个别并发羊水栓塞及脑出血等。前列腺素引产虽较温和,但也有并发羊水栓塞的报道。此外子宫颈扩张和刮宫等操作可以并发DIC、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致死性羊水栓塞等,使中期引产或刮宫问题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