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硝基或氨基化合物引起中毒Heinz小体的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有些化学物质已被证实在正常红细胞内可引起Heinz小体,如苯醌、苯肼、硝基苯、二硝基苯和三硝基苯等芳香族的氨基或硝基类化合物。Heinz小体是受损红细胞内的一种包涵体,可在活体染色光镜下发现。有认为由上述化学物质引起中毒后,除作用于血红蛋白的铁原子和GSH外,还可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使珠蛋白变性沉淀为Heinz小体。含有此小体的红细胞其膜变性并有皱纹,正常的双层膜结构消失,使红细胞的变形性减退,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阻留而吞噬。有认为Heinz小体紧靠在膜上,可与红细胞膜上的巯基发生作用,巯基的消耗可使钾离子丧失,钠离子及水进入细胞内,红细胞成为球形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Hughes(1954)在3例急性苯胺中毒患者血中找到Heinz小体高达38%,多在与毒物接触后第3~4天,当高铁血红蛋白已基本被还原后,此小体数量才达最高峰。大量出现此小体时,常为溶血的先兆。工业上中毒可经呼吸道及消化道,但大多数是经皮肤吸收而中毒。溶血常在中毒后3~5天内发生,临床上可出现由于贫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1993年国内报道应用三硝基甲苯包装纸铺炕及做尿布引起3例婴儿中毒性溶血,在24~48小时发病,出现黄疸及贫血。1995年国内李中等从实验观察提出,三硝基甲苯及其代谢产物在离体条件下均可导致人红细胞溶血增加,显示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治疗:一般为对症及支持疗法。当检出Heinz小体的比例大于50%,应及早进行换血,以预防短期内发生严重溶血。有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但上述报道的3例婴儿,皮肤经清水清洗,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3~5天黄疸开始消退,7天后黄疸消失,2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