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 国内毒情形势(禁戒毒品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国内毒情形势(禁戒毒品 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导语:国内毒情形势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国内毒情形势主题,主要讲述毒品等方面医学知识。

当前,全球毒品持续泛滥,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毒品制造、走私、滥用活跃,国际毒情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大。同时,国内滋生、诱发毒品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仍然不少,我国禁毒形势不容乐观,禁毒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2009年全国缉毒工作会议的相关内容及《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当前我国毒情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金三角”毒品向我国走私渗透进一步加剧。据我国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踏查显示,2009年,缅甸北部地区罂粟种植小幅反弹到36.4万亩,约产鸦片250吨。同时,该地区生产加工的冰毒片剂等新型合成毒品大量增多。受多种因素影响,贩毒团伙大量抛售囤积毒品,向我国大宗贩毒明显增多,贩运路线出现新变化,手段更加诡秘、隐蔽。云南省缴获海洛因、冰毒各3.2吨,同比分别增长11.2%、47%,各占全国缴获量的六成和一半。2014年,“金三角”缅北、老挝北部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分别为3.96万公顷(59.4万亩)、0.405万公顷(6.08万亩),同比下降3.09%、3.37%,潜在鸦片产量600多吨,共可制海洛因约60多吨。

图2-21 2004—2014年缅北罂粟种植面积情况

二是“金新月”毒品对我国危害加大。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通报,2009年,阿富汗的罂粟种植面积为12.3万公顷,鸦片产量为6900吨,居全球首位。近年来,该地区毒品向我国渗透规模、手段明显升级,在航空渠道、人体藏毒、小规模渗透不减的同时,集装箱藏运、开辟海上通道、大宗走私增多,对我国的危害明显加大。2009年,我国共缴获“金新月”毒品1.5吨,超过我国之前4年缴获“金新月”海洛因总和的2倍;缴获“金新月”海洛因数量占全国缴获海洛因总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8.8%上升到2009年的30%。至2014年,阿富汗仍是全球罂粟种植和鸦片产量最大的国家,2014年罂粟种植22.4万公顷(336万亩),同比增加7%,潜在鸦片产量6400吨,可制海洛因约640吨。

三是外国籍人员在华贩毒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非洲、南亚、中亚、美洲等国际贩毒集团加速向中国渗透,试图通过广东开辟贩毒通道和市场。一些境外不法分子向我国走私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毒品明显增多。2009年,我国抓获的外国籍毒品犯罪嫌疑人涉及50个国家,同比增长20%以上(34)。在广东,2006年以来,国际毒枭招募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人员充当“骡子”,导致该省部分地市外国籍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务工的“三非”人员从事毒品贸易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类人群多采取体内藏毒或行李夹带的方式运毒至该省,有些三非人员往往利用国内一些懂点外语的年轻女性对毒品的无知或利用高额运费的诱惑,让她们为其从事的贩毒活动当翻译、做帮手,个别崇洋媚外的女性甚至沦为“三非”外国人的姘妇,心甘情愿充当其贩毒的“马仔”、毒品犯罪的同谋,为“三非”外国人领邮包,藏匿毒品等(35)。目前,广东非洲籍涉毒人员贩毒问题依然严重。

四是制贩毒品活动依然突出,制毒规模小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境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制造冰毒、氯胺酮等新型合成毒品问题时有发生,并不断从东南部地区加快向内地渗透。2007年共查获268个制毒窝点,广东、四川较突出。2009年,全国打掉毒品加工厂和窝点100余处。不法分子在难以获得管制原料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寻求非列管化学品,网上传播制毒工艺、销售制毒原料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制毒活动发展。目前,我国毒品消费市场上的晶体冰毒和氯胺酮几乎都是国内生产,广东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非法制造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最为严重的地区,2013年,各地缴获的晶体冰毒总量的84.6%来源于以陆丰为中心的汕尾、揭阳地区,危害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地市制造冰毒等合成毒品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波及多个省份。

在多年的严打之下,制毒分子为逃避打击,不断变更制毒方式,提升制毒技术,近来选址在民宅、出租屋等地的作坊式制毒开始增多,制毒规模小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制毒分子开始使用体积小、轻便且容易购得的玻璃器皿作为化学反应器皿;制造程序开始逐步细化,特别是分段加工趋势日益明显,把原来在一处可完成的程序分为多处完成,借以逃避打击,遮掩制毒事实。(36)

五是毒品滥用问题仍在持续蔓延。尽管我国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复吸率依然较高,新发现的隐性吸食海洛因人员有所增多。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33.5万名,其中海洛因成瘾人员97.8万名,占73.2%。2009年新发现滥用海洛因人员9.7万名。同时,滥用新型合成毒品问题更加突出,累计查获登记36万余人,新查获9.7万人,多数是25岁以下青少年。全国有22个省份新型合成毒品缴获量超过海洛因(37)。至2014年,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46.3万名,八成滥用合成毒品,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据绝大多数。发现、登记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数量是2008年同期的6.5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38)

六是外流贩毒活动仍然突出,毒品藏匿手段多样,主要表现在:

其一,外流贩毒活动突出,贩毒团伙地域化特征明显。近年来,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重庆、新疆、广西、安徽、广东、甘肃、陕西、辽宁、宁夏等地贩毒人员聚集在云南边境地区,与缅北地区贩毒势力相勾结大肆进行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以地缘、家族为纽带,内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职业贩毒团伙和贩毒网络。涉黑、涉恶、涉枪犯罪增多,暴力对抗增加,执法风险增大。

其二,外流贩毒藏毒方式多种多样,人体藏毒、汽车运毒、邮寄毒品、网络贩毒十分突出。近年来,境内外贩毒集团利用各类交通工具运输、货物夹带、藏匿毒品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大宗贩毒活动中,主要利用公路运输进行集散。毒贩多在汽车油箱、水箱、货箱、车头、车顶等处设置暗箱夹层,或使用体积较大的货物作掩护,巧妙伪装。为减少贩毒风险,大宗贩毒中间环节逐渐减少,并改变以往长驱直入的运输路线,采取迂回战术,多站停靠。其中又要注意的是人体藏毒和物流贩毒、邮包藏毒。

——人体藏毒:利用人体携毒“蚂蚁搬家”的方法也是境外毒品对我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缅甸勐古、木姐一带已形成专门从事人体藏毒活动的贩毒团伙,这些团伙数量众多,活动频繁,雇佣当地边境居民和在边境地区打工的内地贫困地区农民进行人体藏毒,涉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新疆等地。

——物流贩毒:由于物流运输的安全、快捷性,毒贩多选择将毒品包裹好藏于货物中,以物流托运方式发送,一般5日左右即可到达收货人手中。用来藏毒托运的货物,大多比较轻便,易于提取和搬动,藏毒不易被发现。收货人不填写真实姓名,通过填写的电话进行联络。收货时,毒贩委托马仔提取货物,自己尾随在后,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逃之夭夭。加之我国诸多地区缉毒查缉网络尚未形成,也给犯罪分子利用物流渠道贩卖运输毒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且随着社会转型过程进一步深化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商务、交通愈来愈发达,人流、物流、资金流巨大,国际毒枭利用这些便利,从事毒品集散、分销和中转过境,活动活跃。近年来,全国利用物流寄递渠道贩运毒品的案件有所上升,且运输毒品的数量较大,反映出毒品犯罪活动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逐渐向新手段、隐蔽化、大宗化方向蔓延。

如拉萨市公安机关自2010年6月至11月底,公安机关先后破获利用摩托车灯罩内藏毒方式从甘肃发到拉萨的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利用保险箱藏毒方式从甘肃兰州运输至拉萨的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利用摩托车空气滤清器内藏毒的方式从甘肃兰州运输至拉萨的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利用白酒夹层内藏毒的方式从四川南充运输至拉萨的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均为外来流动人员),缴获海洛因371.04克、冰毒418.75克、麻古71粒(39)

——邮包藏毒:近年来,国内邮包速递公司迅速增多,一些国外公司也纷纷到国内注册,拓展业务。由于对多数邮包公司的邮递、速递业务缺乏有效监督,境内外贩毒分子利用邮政渠道方便、经济、畅通的特点,通过巧妙伪装、包裹夹藏贩运毒品的情况较为突出。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山东、浙江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了多起贩毒分子邮寄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的案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向我国通报了多起涉及我国的邮寄毒品案件。

——网络贩毒: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毒品犯罪的各个环节中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制毒(学习制毒方法、购买制毒设备、采购制毒原料)、贩毒,甚至吸毒(聚众视频在线吸毒),互联网的渗透日益深入,打击难度也进一步增加。部分毒品违法犯罪分子大肆利用互联网兜售毒品、制毒原料、设备,甚至公然传授制毒方法,并利用物流寄递行业寄运毒品,一些地市破获的70%的贩毒案件是通过寄递渠道运输毒品的。

如被告人伍某某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风华路一小区内对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进行分包,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上网联系购买毒品的人员,商定数量、价格后,联系快递公司,以交寄包裹的方式出售毒品。在此过程中,邓某某协助其进行贩卖。2013年11月1日19时,公安干警将刚交付快递的邓某某抓获,现场缴获准备邮寄的快递包裹3个,分别寄往河北、江苏、黑龙江。包裹内有甲基苯丙胺共4包,合计净重94.01克。随后,公安干警又抓获伍某某,并搜获甲基苯丙胺1包,净重5.83克(40)

其三,犯罪方式更加隐蔽,通过网络、银行、地下钱庄转移资金。境内外贩毒分子的毒资付偿方式已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发展到对一些长期固定的关系进行赊销,待毒品脱手后再收取毒资;贩毒分子通过银行转移毒资。近年来不少毒资从国内各地汇入云南边境地区然后转移至境外。由广东、广西和西北方向将毒资汇入云南德宏、临沧的情况尤其突出。随着我国银行系统控制资金外流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境内外贩毒分子又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和交付毒资。此外,境内外一些毒贩还将贩毒所得巨额利润用于洗钱活动,以亲戚或朋友的名义购置车辆和房产,甚至用来兴办企业或者炒股。

七是制毒原料配剂流失突出。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大国,大量制毒原料配剂流入国内制毒工厂和境外毒源地。随着禁毒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被列管、麻黄草管制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法分子不断变换制毒原料品种以规避法律管制,以非列管的溴代苯丙酮来合成麻黄碱,国内市场50%以上的晶体冰毒使用溴代苯丙酮化学合成。羟亚胺、邻酮流入制造氯胺酮渠道问题严重,形成利用邻酮加工羟亚胺再制造贩卖氯胺酮的地下黑色产业链。

原来我们是一个过境国,现在又成为一个消费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面临的毒品形势既有过境的问题,也有消费的问题,同时还有生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