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论 > 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禁戒毒品 导论)

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禁戒毒品 导论)

导语: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导论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主题,主要讲述新型合成毒品,毒品等方面医学知识。

一、社会学理论在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中的运用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现阶段的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以进一步拓宽社会学研究领域。其中重点是探讨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与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检验赫希的社会控制论中有关群体越轨与家庭、学校、投入时间、信念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各具体指标,确定家庭、学校、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方案。

二、实证方法在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研究中的运用

本书旨在运用实证研究探讨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设计,并用聚类分析法和主因子分析法对新型合成毒品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原因中的主要原因及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群的主要类型、分类标准与依据。二是运用各种相关系数及因径分析方法,探讨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群各指标的相关程度与影响因素。

三、云南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的特殊性与典型性探讨

云南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的特殊性与典型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是境外毒源的侵袭。随着“金三角”罂粟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生产、贩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化学合成的新型合成毒品由于具有原料来源容易获取、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利润高的特点,尤其是缅北民族地方武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暗中支持庇护新型合成毒品生产、贩运活动,导致境外毒枭纷纷转向生产贩运苯丙胺类新型合成毒品,使新型合成毒品对我境内的渗透活动来势如潮。因此云南的毒品以来自境外缅甸北部地区为主,以国内非法生产加工为辅。目前,境外“金三角”地区冰毒加工厂已增加到18个,我国境内也已查获了相当数量的新型合成毒品地下加工厂。

其次是当前云南仍是“金三角”新型合成毒品转运至欧美及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一些毒枭为了使在“金三角”地区加工的新型合成毒品能够走私出境,不惜血本,四处探路。过去“金三角”地区毒品先是运往泰国后再转运到欧美和世界各地,现在已有40%经由中国转口,其转运路线主要有3条:第一条是缅北—昆明—南宁—香港;第二条是缅北—昆明—西部(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第三条是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广西凭祥—内地(19)。其中,云南是第一、二两条转运路线的重要中转站。因此,云南在备受传统毒品危害的同时,目前又正在遭遇境外新型合成毒品的新一轮冲击,形势十分严峻。

再次是新型合成毒品呈后来居上之势。(20)2006年1—4月,昆明市警方共缴获毒品112.82千克,冰毒174.45千克,与2004年同期相比,海洛因缴获量下降54%,冰毒缴获量则上升74.3%。此外,昆明市查获的9起万克以上大案中,冰毒案占5起,较2004年同期新型合成毒品案件数增长了300%。近年来,在昆明,参与新型合成毒品贩运的人员大幅上升(见图1-3),2009年,昆明市抓获的新型合成毒品犯罪嫌疑人(主要是贩运冰毒)数量首次超过传统毒品,缴获的新型合成毒品也呈日趋增长趋势。

图1-3 昆明市2004—2009年抓获新型合成毒品犯罪嫌疑人数

从图1-3可知,昆明市2005年抓获从事新型合成毒品犯罪的嫌疑人99人,2006年为180人,2007年为654人,2008年为723人,占昆明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1%;2009年为1032人,较同期上升42.7%,占抓获总数49.1%;其中同期增长幅度最大的为2007年与2009年(21)

云南省禁毒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1年昆明市查获首例冰毒案开始,1999年云南全省缴获的冰毒数量攀升到383千克。2000年以后,新型合成毒品犯罪案件迅猛增长。2005年,全省查获冰毒案938起,缴获冰毒3.15吨,占全省缴毒总量的29.3%;2006年,全省查获冰毒案件1544起,缴获冰毒3.85吨,占缴获毒品总量的37%,三项指标均创云南历史之最(22),2007年缴获冰毒2.27吨,2008年为2.25吨,2009年为3.19吨,新型合成毒品(冰毒、摇头丸等)大有超过传统毒品(海洛因、鸦片等)而呈后来居上之势。其主要原因是云南面临新型合成毒品内外夹击。一方面,近年来,缅北地区大量生产冰毒,并不断向我国渗透,成为国内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2009年,云南省缴获冰毒3.19吨,比2008年增加了47%,占全国缴获量的一半;另一方面,我国内地省市生产的新型合成毒品已开始进入云南省并试图在此加工生产(23)

————————————————————

(1) 国家禁毒委员会:《2007年中国禁毒报告》。

(2) 2008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为112.7万人,其中吸食海洛因的人数为87.8万人,占吸毒人员的77.5%。

(3) 《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谈禁毒工作》,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zxft/ft24/wzzxgd.htm,2007年6月24日。

(4) 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56443/156446/9385278.html,2009年5月31日。

(5) 《我国首部防范新型合成毒品的警示教育电影在京首映》,新华网,2010年6月3日。

(6)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整理。

(7)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资料整理。

(8) 国家禁毒委员会:《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

(9) 国家禁毒委员会:《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

(10) 罗石文:《振奋精神,再接再厉,争取公安禁毒工作更大胜利——在全省公安禁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提供,2010年3月10日。

(11) 云南省公安厅召开第四轮禁毒人民战争暨2016年“禁毒宣传月”启动仪式新闻通报会:《云南省5年抓获毒贩10.2万人缴获毒品量连创历史新高》,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6/0621/c228496-28538768.html。

(12) 参考于燕京、张义荣、莫关耀主编:《禁毒学》,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3) 相对于传统毒品而言,新型合成毒品先后被称为新型毒品、合成毒品,但笔者认为新型毒品概念易让人产生其应包括新出现的原植物性毒品,合成毒品(现《中国禁毒形势报告》《中国禁毒报告》使用)不能很好地解释海洛因也是半合成毒品这一性质,为此,作者将冰毒、K粉等人工合成的毒品称为新型合成毒品。

(14) 褚宸舸:《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载于《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15) 参见褚宸舸:《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载于《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16) 参见张勇安:《〈美国毒品和毒品政策文献史〉述评》,载于《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17) 参见吉林大学陈谞博士论文《吸毒预防论》,2004年。

(18) 临沧、保山、德宏、大理收回的问卷均有30余份,按问卷的有效性与时间先后性,确定四地有效样本均为30份。

(19) 新华社南宁2006年10月23日电,记者王勉、李忠发。

(20) 中国新闻网,2006年6月23日。

(21) 根据昆明市禁毒支队提供的资料整理。

(22) 刘平(云南省副省长、省禁毒委主任)在2007年云南省禁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7年2月9日。

(23) 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罗石文:《振奋精神,再接再厉,争取公安禁毒工作更大胜利——在全省公安禁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提供,201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