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 各型糖尿病及葡萄糖耐量低减的特点(糖尿病学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各型糖尿病及葡萄糖耐量低减的特点(糖尿病学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导语:各型糖尿病及葡萄糖耐量低减的特点属于糖尿病学下的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糖尿病学 各型糖尿病及葡萄糖耐量低减的特点主题,主要讲述糖尿病,葡萄糖耐量减低等方面医学知识。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特点比较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或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或Ⅱ型)的特点比较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特点的比较

 

与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MRDM)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多见于亚、非、南美等热带的发展中国家,故又称热带性胰源性糖尿病等多种命名,后经WHO定名为与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该型糖尿病的特点是:①起病年龄大多为青少年(15~30岁);②消瘦明显,营养不良;③尿糖多而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④不少病例须用胰岛素治疗。此型又可分为两种亚型:

胰腺纤维结石型

此型于1955年首先见于Zuidema,故又称Z型。其临床特点为:①胰腺大导管内有结石形成,病理上可见胰腺有慢性纤维化,胰体缩小,胰管扩大,内有钙化结石;②起病于青少年,男女之比约为3∶1;③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可导致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消化吸收不良、营养缺乏等慢性胰腺疾病的临床表现;④血糖较高,有时可达22~33mmol/L(400~600mg/dl);⑤大约有80%的患者须用胰岛素治疗;⑥即使停药,也很少发生糖尿病酮症或酸中毒;⑦患者大多于40~50岁死亡。

蛋白质缺乏型

此型因1955年首先见于西印度群岛的Jamaica,故又称J型或M型。此型的临床特点为:①起病于15~25岁的青少年;②有长期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史,以致极度消瘦,BMI多小于19kg/m2;③血糖中度升高,必须用胰岛素治疗;④发生酮症罕见;⑤亚洲此病男女之比约为2~3∶1,非洲男女性患病率相似,西印度群岛则以女性较多;⑥病因不明,可能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或来自于多食木薯地区的人群由于氰化物的毒性作用有关,造成胰岛β细胞数量及功能低下所致。但与Ⅰ型糖尿病不同,糖刺激后仍有C-肽释放。

继发性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此型糖尿病的数量较少,但它是一种在科学意义上非常重要的类型。本型除了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外,还伴随有原发疾病的一些特征性临床表现。随着糖尿病学者对糖尿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有关知识的扩展,此型糖尿病在数量上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以下是列出的一些引起继发性及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一、腺疾疾病:新生儿一时性糖尿病;功能性非成熟性胰岛素分泌不足;非先天性胰腺疾病:外伤性、感染性、中毒性胰腺疾病、胰腺肿瘤。

二、内分泌疾病

  1. 低胰岛素性: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低钙血症;1型-游离生长激素缺乏症;多源垂体功能减退症;下丘脑病变-(Claude Bernard)“Piqure”糖尿病。
  2. 高胰岛素性:糖皮质激素;孕激素及雌激素;生长激素-肢端肥大症;2型-游离生长激素缺乏症;胰高血糖素。

三、药品及化学制剂

(1)利尿剂及降低血压药物

  1. 氯噻酮(chlorthalidone)
  2. 可乐定(clonidine)
  3. 降压嗪(二氮嗪,diazoxide)
  4. 速尿(呋塞米,furosemide)
  5. 噻嗪类(thiazides)
  6. 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布美他尼(bumetanide),氯帕胺(clopamide),氯索隆(clorexolone)

注:利尿剂引起的高血糖反应,可能是由于这些利尿剂阻碍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释放。

(2)激素活性药物:人工合成的acthar;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质激素;女性口服避孕药物;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中毒剂量),左甲状腺素;降钙素(calcimar);泌乳素;安宫黄体酮(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3)精神心理药物

  1. 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
  2.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3.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
  4. 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氯丙嗪(chlorpromazine)、奋乃静(羟哌氟丙嗪,perphenazine)。
  5.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地昔帕明(desipramine)、多塞平(doxepin)、丙米嗪(imipramine)、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

(4)儿茶酚胺类以及其他神经系统药物

  1.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2.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3. 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
  4. 左旋多巴(levodopa)
  5. 去甲基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6. 布酚宁(buphenine)
  7. 非诺特罗(fenoterol)
  8.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5)止痛退热和消炎药物

  1.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
  2. 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overdose amounts)
  3. 大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overdose amounts)
  4. 吗啡(morphine)

(6)抗癌药物

  1. 四氧嘧啶(alloxan)
  2. 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
  3. 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
  4.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5. 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

(7)其他药品及化学制剂

  1. 异烟肼(isoniazid)
  2. 烟酸(nicotinic acid)
  3. 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
  4. 西咪替丁(cimetidine)
  5. 乙二胺四乙酸依地酸(edetic acid,EDTA)
  6. 乙醇(ethanol)
  7. 肝素(heparin)
  8. 甘露庚酮糖(mannoheptulose)
  9. 萘啶酸(nalidixic acid)
  10. 氯化镍(nickel chloride)

四、胰岛素受体异常:先天性脂肪代谢障碍症伴女性男性化及黑棘皮病(congenital lipodystrophy associated with virilization,Acanthosis Nigricans),胰岛素受体抗体异常伴免疫性疾病。

五、遗传性综合征

(1)先天性代谢紊乱

  1.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Fanconi综合征-低磷酸盐血症(fanconi syndrome-hypophosphatemia)
  4. 对维生素B1反应性巨幼红细胞贫血(thiamine responsive megaloblastic anemia)

(2)胰岛素抗拒综合征

  1. 微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ataxia telangiectasia)
  2.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3. Mendenhall综合征(Mendenhall’s syndrome)
  4. 脂肪萎缩综合征(lipoatrophic syndrome)
  5. 黑棘皮病及胰岛素抗拒(acanthosis nigrican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3)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1. 糖尿病性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diabetes mellitus)
  2. 尿崩症伴神经性耳聋(diabetes insipidus,nerve deafness)
  3. 肌营养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ies)
  4. 晚发性近端肌病(late onset proximal myopathy)
  5. 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
  6. Machado病(Machado’s disease)
  7. Herrman综合征(Herrman’s syndrome)
  8. Friedreich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
  9. Alstrom综合征(Alstrom’s syndrome)
  10. Edward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
  11. 假Retsum综合征(Pseudo-Retsum’s syndrome)

(4)类早老综合征(progeroid syndromes)

  1. 早老症(progeria)
  2. Cockayne综合征(Cockayne’s syndrome)
  3. Werner综合征(Werner’s syndrome)

(5)继发于肥胖症的葡萄糖耐受不良综合征

  1. 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s syndrome)
  2. 软骨发育不良性侏儒(achondroplastic dwarfism)

(6)细胞遗传病

  1. Down综合征(Down’s syndrome)
  2. Turner综合征(Turner’s symdrome)
  3. 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

(7)胰腺退化(pancreatic degeneration)

  1. 先天性胰腺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pancreas)
  2. 先天性胰岛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islets)
  3. 反复发作性胰腺炎(relapsing pancreatitis)
  4. 胰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5. Schmidt综合征(Schmidt’s syndrome)
  6. 血色素沉着病(hemochromatosis)
  7.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8.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nti-trypsin deficiency)
  9. 腹腔病(coeliac disease)

(8)内分泌疾病,见前述。

(9)其他:类固醇引起的眼压增高(steroidinduced ocular hypertension),婴儿期发病的糖尿病伴骺骨发育异常(epiphyseal dysplasia and infantileonset diabetes)。

六、伴随营养不良人群的糖尿病:(1984年补充)(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malnourished populations)

妊娠期糖尿病(GDM)

将在妊娠期糖尿病一章中详细叙述。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

是空腹血糖正常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曲线介乎于糖尿病与正常高限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可分为肥胖型和非肥胖型。此组患者的特点为:

  1. 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系糖尿病的候选者。
  2. 这些人群如不及时干预治疗,每年约有2%~5%可转变为糖尿病。
  3. 对IGT进行饮食、运动或甚至于药物干预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故IGT人群是预防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对象之一。
  4. IGT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及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如眼底微血管瘤)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5. IGT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故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的空腹血糖正常时,做餐后两小时血糖或OGTT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