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学 > 非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的功能测定(糖尿病学 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

非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的功能测定(糖尿病学 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

导语:非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的功能测定属于糖尿病学下的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糖尿病学 非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的功能测定主题,主要讲述胰岛β细胞等方面医学知识。

精氨酸刺激试验

静脉给予精氨酸可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而被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残存的β细胞功能。静脉快速推注仅诱发快速胰岛素分泌相(第一相),而静脉滴注可诱发胰岛素双相反应。第一相是精氨酸刺激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一个胰岛素快速分泌阶段,将胰岛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快速升高并快速下降。第一相反应的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能力。第二相是精氨酸刺激后增加胰岛素合成并缓慢释放入血,反映胰岛β细胞合成分泌能力。葡萄糖代谢异常的早期阶段,细胞膜葡萄糖转运系统发生下降调节效应,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非糖物质精氨酸因作用于β细胞的不同位点仍可保留对它的反应,而且在糖尿病高糖状态下表达能力增强。

精氨酸刺激有反应表明机体尚存在一定数量的β细胞,可继续分泌胰岛素;如果精氨酸刺激无反应,则机体β细胞功能已衰竭。通常用10%的盐酸精氨酸溶液(50ml)在30~60秒内静脉注射。于注射后2、3、4、5分钟测定胰岛素浓度。以2~5分钟胰岛素均值与空腹胰岛素的差值来判定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因其具有简单、耗时短、易于规范化、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各种人群的筛选,尤其是对DM人群β细胞功能的研究。对于双相胰岛素分泌均缺乏的患者可了解其是否还存在有功能的β细胞。若对葡萄糖反应很差的个体,精氨酸刺激仍有良好反应,表明机体尚存在一定数量在非糖刺激下仍能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若精氨酸刺激后也无反应,表明机体β细胞可能已丧失殆尽,用药物刺激也无济于事。该方法安全,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内金属味或短暂的麻刺感。

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

其临床意义与精氨酸刺激试验相同,主要用于了解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情况。方法为静脉注射1mg胰高血糖素,测定0、6分钟C肽或胰岛素水平。与精氨酸相比,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相对弱,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的患者可能对磺脲类药物刺激无反应,因此本试验不能预测后者是否有效。目前该方法在临床上最主要的作用是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已完全衰竭,在T1DM的诊断方面有提示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潮红、心跳加速。目前亦有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进行刺激的研究,其不良反应弱,对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强。

甲苯磺丁脲刺激试验

方法为在静注葡萄糖(0. 3g/kg,最大剂量25g)后20分钟给予一定剂量的甲苯磺丁脲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前后胰岛素分泌值变化的情况。以注射甲苯磺丁脲后增加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或注射后一定时间内平均胰岛素的增量来评估细胞功能。可了解对葡萄糖刺激缺乏反应的人群潜在的β细胞分泌功能,可预测β细胞上磺脲类受体突变个体的药物疗效,指导治疗,但不能有效反映已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的β细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