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的管理 > 微生物 >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哪些变迁?(微生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哪些变迁?(微生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导语: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哪些变迁?属于微生物下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微生物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哪些变迁?主题,主要讲述重要致病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医学知识。

答:20世纪60年代欧洲首先报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到80年代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经遍布全球。目前,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仍然是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问题。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各地报道均在上升。据上海地区耐药监测资料报道每年上海地区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球菌的70%,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80年代的24%,至90年代超过50%,近年来已达60%以上,2005年又上升到64.7%。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增多,其中耐甲氧西林菌株的发生率可达70%以上;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82.9%和为85.6%。该两类葡萄球菌均为多重耐药株,在临床上需用万古霉素治疗有效,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报道出现了万古霉素的耐药株(VISA/VRSA)。继90年代中期日本发现了2 株VISA后,至今,全球已发现的VISA逾100株,VRSA达16株。其中在美国发现的VRSA为12株,其他为印度和伊朗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