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与白血病 > 淋巴瘤样丘疹病(皮肤病学 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与白血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皮肤病学 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与白血病)

导语:淋巴瘤样丘疹病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与白血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淋巴瘤样丘疹病主题,主要讲述淋巴瘤样丘疹病,淋巴瘤等方面医学知识。

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愈性、丘疹坏死或丘疹结节性皮肤病,1968年由Macaulay首先描述。其基本损害为丘疹和小结节,临床类似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组织学上具有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

本病病因不明,目前尚无证据表明EB病毒和HSV病毒在发病中起作用,有报道用环孢素治疗特应性皮炎时发生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例。10%~20%的患者,淋巴瘤样丘疹病可以先发、并存或后发于另一种淋巴瘤,例如MF、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或其他肿瘤。

临床症状

淋巴瘤样丘疹病多见于青年,男性稍好发,亦可发生于儿童及老人。患者一般情况通常良好,皮损呈多形性,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表现为泛发的红棕色丘疹和结节,大小不等,但通常<1cm,表面常有出血、坏死及溃疡(下图)。也有部分患者皮疹很少。单个皮损一般3~4周或数月可自行消退,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病程慢性。因皮损成批出现,可同时见到不同时期的皮损。若皮损局限于一个解剖部位称为限局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少见。本病偶可累及口腔或生殖器黏膜,形态学上与发生在皮肤上者类似,表现为反复发作且能自行缓解的丘疹、结节或基底较硬的溃疡。

双侧大腿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坏死、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天津市长征医院 邢有兰提供)

其他少见的临床变型有种痘样水疱病样、脓疱型、坏疽性脓皮病样、表皮显著增生型等。此外亦有报道本病与妊娠、特应性皮炎、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甲状旁腺增生、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蕈样霉菌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多发性角化棘皮瘤及严重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伴发。

组织病理

病理学表现分为A、B、C三型,此三型可同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或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出现,有时个别皮损可兼具A、B或C型的特点。

  1. A型(组织细胞型):真皮内浸润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间变性大细胞混合较多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细胞组成,间变性大细胞不超过浸润细胞的50%,其胞质丰富,类似组织样细胞,有时可见与R-S细胞类似的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常见,亲表皮现象可有可无。
  2. B型(蕈样肉芽肿型):此型少见(少于10%)。表皮常萎缩,真皮内浸润呈楔形或带状,浸润细胞由小至中等大小多形性淋巴样细胞组成,形态不规则,多呈脑回状,染色质深,有亲表皮性,组织相非常类似蕈样肉芽肿,诊断需结合临床。
  3. C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样型):此型亦被认为是淋巴瘤样丘疹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交界型。表现为较多形态单一的、CD30大T细胞浸润,而炎细胞较少。病理学上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难以区别,诊断需结合临床。

上图:表皮楔形坏死,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密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染色×100)(天津市长征医院 邢有兰提供)

CD45Ro细胞胞质阳性(SP法×100)(天津市长征医院 邢有兰提供)

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

A型和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特点是肿瘤细胞表达CD30,其CD30淋巴细胞常簇集或呈大片状分布,大部分瘤细胞呈T辅助细胞表型,即CD3、CD4、CD8-,但也可CD8。B型肿瘤细胞仅表达T辅助细胞表型,而不表达CD30。肿瘤细胞CD56通常阴性,少数可阳性,不表达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酪氨酸激酶。60%~70%的皮损出现T细胞受体β或γ基因单克隆重排。与其他淋巴瘤伴发的淋巴瘤样丘疹病皮损,可发现与伴发淋巴瘤相同的基因重排现象。

诊断及鉴别

本病临床及组织学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二者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上,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中浸润细胞多数CD8,缺少CD30间变性大细胞;
  2.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成人多见,临床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肿瘤或斑块,直径多>1cm,表面常有破溃。病理学上真皮内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常累及皮下脂肪,75%以上肿瘤细胞表达CD30抗原;
  3. 蕈样肉芽肿和丘疹型蕈样肉芽肿:少数丘疹型蕈样肉芽肿皮损表现为小丘疹,临床与本病难以鉴别,此时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通常前者皮疹不会自发消退。

病理学上蕈样肉芽肿需和B型淋巴瘤样丘疹病相鉴别,后者间变的淋巴细胞周围无空晕,通常不呈线状排列在表皮基底层,亦不形成Pautrier微脓肿,故可鉴别。

治疗

由于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100%。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研究报道部分病例应用放疗、PUVA、体外光化学疗法、手术切除、局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2a、低剂量甲氨蝶呤、维A酸及外用5%咪喹莫特霜有效,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不能防止皮疹复发,故不需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