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病学 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病学 职业性皮肤病)

导语: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属于皮肤病学下的职业性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主题,主要讲述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等方面医学知识。

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occupational infection dermatoses)指接触某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皮肤炭疽、类丹毒、挤奶员结节等职业性皮肤病。此类型皮肤病虽不常见,但往往可在某些行业中造成群体性发病,由于其皮损较为特异,结合职业史,诊断并不困难。如果未能及时诊断、治疗,常可造成疾病流行,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在研制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时,将此类型列入。

病因及发病机制

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侵入皮肤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常因接触病畜和带有芽孢的皮毛产品所致。多见于牧区、畜产品加工厂及屠宰场的人员或有皮毛接触史者。

类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类似丹毒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本病的病原菌是猪红斑丹毒丝菌,因系猪丹毒的病原菌,故亦称猪丹毒杆菌。本病好发于从事屠宰业、皮毛加工业、鱼肉制品加工业、渔业、兽医、炊事员等人员中,主要经外伤的皮肤感染致病。

挤奶员结节系接触患有副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症状表现

皮肤炭疽皮损好发于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迅速演变为水疱,周围组织明显肿胀及浸润。在短期内,水疱可以化脓或带血并自然破裂。由于组织出血坏死,在病灶的中心区结成稍凹陷的炭末样黑色干痂,故名炭疽。患者局部淋巴结肿大且化脓,常伴发热、头痛、关节痛、呕吐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多数病例经1~2周后黑痂脱落而成溃疡,再经1~2周愈合结疤。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天内死亡。

类丹毒潜伏期最短者8小时,超过一周者罕见,平均为2天。一般分为局限型、全身型及败血症三型。局限型最常见,多发生于手指及手掌,开始为感染处疼痛,随后出现肿胀和红斑,红斑缓慢向周围扩展,出现边缘清楚、微隆起,中心部分消退的环状皮损。如果手指受累,因指关节疼痛,使其活动困难。全身型少见,皮疹分布广泛,常伴有低热,患指可肿胀、剧痛,指关节及指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败血症型罕见,需依靠细菌培养方能确诊。田衍荣于1981年8月至1982年4月底对青岛市3家最大的鱼类加工厂进行职业性皮肤病调查,共发现典型的局限型类丹毒19例,其中13例为理鱼工人,6例为加工对虾工人。作者认为类丹毒在该地区渔业工人中并不少见。英、美学者也曾指出:在经营或加工鱼、肉等职业中,类丹毒很多见,且常发生流行。过去之所以认为类丹毒罕见,可能是由于漏诊或误诊为化脓性感染。

挤奶员结节皮损常发生于手指、腕部、前臂等部位,尤以右手多见,数目1至数个不等,通常在10个以内,最多可达50个以上。皮损初起表现为暗红色丘疹,后变成紫红色结节,表面光滑或乳头状瘤样增殖,中央可有凹陷,有些结节出现1~2周后发生水疱、荨麻疹样或多形红斑样损害。一般不引起自觉症状,有时可微痛和不同程度瘙痒。局部淋巴结有时可肿大。其潜伏期可在6~21天之间。主要发生于挤奶或屠宰场的工人。

诊断及鉴别

皮肤炭疽可根据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局部取材涂片和培养寻找致病菌、病灶中心炭末样黑色干痂、浅溃疡、周围组织显著水肿等特点进行诊断。但需与丹毒、蜂窝织炎、疖、痈、灼伤等相鉴别。

类丹毒根据职业接触史,外伤史及皮损边缘清楚,呈现稍隆起的暗红色斑,中央色淡,有轻度灼痛及压痛等,一般不难诊断。本病应与丹毒及蜂窝织炎相鉴别。

挤奶员结节需根据患者明确的职业接触史、本单位乳牛及人群中发病情况、接触部位发生紫红色半球状结节、中央有凹陷等特点进行诊断。本病有时需与传染性软疣、羊痘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治疗

皮肤炭疽:需加强皮革业、兽毛工业、屠宰工人的防护措施,经常性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工作,每年进行预防接种。早期诊断和早期青霉素G治疗,能有效治愈皮肤型炭疽。予以青霉素200万U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持续4~6天,随后口服青霉素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作为替代治疗。

类丹毒病: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在外界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因此要注意做好养猪场、屠宰场、肉类加工和经营部门的卫生防疫工作,注意杀灭本菌,做好卫生防护。因该菌对青霉素极度敏感,故青霉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严重类型应尽早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与利福平合用。

挤奶员结节的预防主要是立即隔离可疑病牛,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并作相应的消毒及对症治疗。一旦发病,主要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