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导语: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病治疗学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 主题,主要讲述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抗真菌药 等方面医学知识。

属于β-1,3-D-葡聚糖合成抑制剂。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以真菌细胞壁为靶位,特异性抑制细胞壁β-1,3-D-葡聚糖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使真菌细胞内渗透压不稳定,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溶解。由于哺乳动物不存在β-1,3-D-葡聚糖,故本品不会对哺乳动物产生类似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为基础的毒性作用,故患者耐受性较好。由于此类药物分子质量都很大,意味着其口服吸收差,因此均仅能静脉给药。

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第一个产品,2001年2月首先在美国上市。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美国FDA已批准卡泊芬净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适应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念珠菌血症、食管念珠菌及口咽念珠菌病。

该药通常首剂70 mg/d,随后50 mg/d维持,年龄、种族或肾损害均无需调整剂量。在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中,研究者对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对于白念珠菌感染,卡泊芬净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相似;对非白念珠菌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1%和68%,两者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总体疗效相当。对90例用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卡泊芬净(50-70 mg/d)有效率为45%。有卡泊芬净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暗色丝孢霉病、内脏毛霉病、淡紫拟青霉皮肤感染有效的病例报道,尚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卡泊芬净通过抑制葡聚糖合成,影响卡氏肺胞菌的囊壁形成,从而对囊前期卡氏肺胞菌有很强杀灭作用,可作为卡氏肺胞菌病的预防用药。

不良反应:在临床事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所有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输注相关的不良事件、低血钾症及肾毒性等方面,卡泊芬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组胺样反应,剂量较大时可能引起氨基移换酶升高,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滞啦性贫血等。

药物相互作用:很少。该药与环孢素合用时,可能增加后者肝脏副作用。与他克莫司合用会使后者减效。

米卡芬净(micafungin)

2002年9月在日本上市,主要用于白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制剂是粉针剂。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主要用于目前的治疗手段难以治愈的真菌感染患者以及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在Ⅱ期临床,该药对70例患有曲霉病和念珠菌病患者(12.5~150 mg/d,7~56日)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和78.6%。对AIDS患者经过14~21日治疗,能有效去除患者食管念珠菌病症。在一项对173例用其他抗真菌药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中,静脉滴注米卡芬净(50~100 mg/d)对119例念珠菌败血症患者有效率为83%,对54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有效率为63%。用于治疗食管念珠菌病,通常为150 mg/d,静脉滴注;用于预防念珠菌感染时,选择剂量为50 mgid,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较少,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关节痛、低磷酸盐血症、失眠、斑丘疹等,偶可见到肝功能异常。

药物相互作用:硝苯地平、西罗莫司与该药合用时,血药浓度增高,因此应适当减量。

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

2006年2月通过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在对60例曲霉病患者所做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发现其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在南非和美国所做的450例Ⅲ期临床试验也表明此药对于食管念珠菌病有较好的疗效。在一项对食管念珠菌感染患者进行的双盲对照试验中,静脉滴注阿尼芬净的有效率为97.2%,氟康唑的有效率为98.8%。阿尼芬净首剂200 mg,后改为100 mg/d.对于食管真菌感染,首剂为100 mg,以后改为50 mg/d。疗程14天或到症状消失后7天。儿童用药剂量可根据病情选择0.75~1.5 mg/( kg·d),首剂需加倍。

不良反应:阿尼芬净的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偶可见到恶心腹泻、低血钾、肝酶异常、头痛、皮疹、粒 细胞减少。儿童的不良反应与成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