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导语: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病治疗学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主题,主要讲述抗真菌药,丙烯胺等方面医学知识。

特比萘芬(terbinafine):该药为第一个口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耐受性好、毒性低。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该药为皮肤癣菌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与以前的灰黄霉素相比,该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且疗程更短。

角化型手足癣,250 mg/d,2周。甲真菌病,250 mg/d,治疗指甲需6~9周,趾甲9~12周。头癣,体重20 kg或以下,口服62.5 mg/d,体重20~40 kg,口服125 mg/d,40 kg以上者,250 mg/d,用药4~6周。以上治疗方案宜依据临床和致病菌不同做相应调整,即个体化治疗。

已有该药与氟康唑联合治疗耐氟康唑念珠菌引起的口咽部感染的成功报道,近期研究表明,大剂量特比萘芬可用于治疗耐唑类药物的口咽部真菌感染。用于治疗孢子丝菌病,250~500 mg,每日2次,连续8~12周。还有人尝试用其治疗阴道念珠菌病,也有疗效。

FDA把特比萘芬列为B类药物。尚无足够资料证明特比萘芬能用于妊娠期妇女。特比萘芬可经乳汁排泄,哺乳期应用需权衡利弊。

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在大样本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10.5%。常见的反应有皮疹、瘙痒、腹泻、恶心、呕吐,多轻微,一过性。少见的包括味觉改变或消失、肌肉关节疼痛、黑尿、吞咽困难、发热、寒战、咽痛、厌食、皮肤苍白、潮红、起疱、持续性头痛、胃痛或呕吐、周身无力等。

药物相互作用

  1. 下列药物与特比萘芬合用时,肝毒性可能增加:可达龙、促同化激素类、雄激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抗甲状腺制剂(甲亢用药)、卡氮芥、氯喹、羟氯喹、硝苯呋海因、双硫仑、双丙戊酸钠、依曲替酯、氯金化钠(关节炎用药)、6-巯基嘌呤、甲氨喋呤、甲基多巴、光辉霉素、柔红霉素、其他抗感染药、扑热息痛(长期大量应用)、纳曲酮(长期大量应用)、酚噻嗪类、丙戊酸等。
  2. 下列药物与特比萘芬联用时,特比萘芬的不良反应可能增加:唑类抗真菌药物、氯霉素、乙琥红霉素、克拉霉素、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地尔硫革、维拉帕米、异烟肼、奎宁、双硫仑、双丙戊酸钠、丙戊酸、苯妥英等。
  3. 下列药物可使特比萘芬减效:皮质激素、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巴比妥、保泰松、去氧苯比妥、利福平、苯妥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