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出现的“加料”混合毒品:忽悠悠、1+1、Happy粉(禁戒毒品 毒品概述)
“忽悠悠”
在西北地区,一些吸毒者将甲喹酮和新喘咳宁的混合物叫作“忽悠悠”。新喘咳宁系复方止喘镇咳药,每片含盐酸麻黄碱15mg和甲喹酮50mg,常用量:每次1~2片,每日1~2次,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性哮喘、咳嗽。这两种药合并大量服用后会产生打瞌睡、似酒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故叫“忽悠悠”。
甲喹酮的英文名为methaqualone或methaqulonum,俗称“佛得”,又名海米那、眠可欣、甲苯喹唑酮、安眠酮,系我国法定的第一类精神药品,1951年合成,1965年作为非上瘾的、非巴比妥类的安眠药上市。服用后10~20分钟后可引起深睡眠,作用维持6~8小时,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症,20世纪80年代我国临床上已停止使用。甲喹酮一般为褐色、黑色或黑粒状的粉剂,有的为米黄色粉剂。非法生产的产品中可以看到药片状、胶囊状、粉状。服用150~500mg甲喹酮后会出现头晕,颜面潮红,注意力难以集中,胸闷,恶心,烦躁不安,四肢麻木,幻觉,谵妄。更大剂量可引起昏迷,最后呼吸衰竭致死。最小致死量为2~10g。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
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能兴奋交感神经,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枯草热及其他过敏性疾病,还能对抗脊椎麻醉引起的血压降低、扩大瞳孔,也用于重症肌无力、痛经等疾病。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能兴奋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过量使用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心律失常。麻黄碱为合成冰毒的原料,甲喹酮与麻黄碱合并使用时的效果与冰毒和安定类合用时类似。
丁丙诺啡套餐、“1 +1”
2003年以来,由于丁丙诺啡含片管理不善(此前为处方药),丁丙诺啡含片在我国某些地区滥用相当严重,许多吸毒者将丁丙诺啡含片作为海洛因的替代品,一些海洛因成瘾者将丁丙诺啡含片(沙菲片)溶于注射用水、与东莨菪碱或异丙嗪混合注射,丁丙诺啡套餐、“1 +1”之名由此而来。丁丙诺啡对急慢性、中等强度疼痛有良好疗效,是强效镇痛药,对海洛因、可待因、二氢埃托啡依赖戒断效果较好,但丁丙诺啡本身也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据调查,在丁丙诺啡套餐、“1 +1”成瘾者中有52. 3%承认在滥用“1 +1”之前有海洛因成瘾史,之所以从海洛因成瘾者转变成“1 + 1”成瘾者,一是因为国家加强了对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的打击力度,海洛因成瘾者难以找到那些毒品,转而盯上了国家批准合法生产的丁丙诺啡含片,使其成为传统毒品的替代品;二是成瘾者认为“1 + 1”经济负担相对较小、使用后较安静,认为滥用“1 + 1”导致犯罪的比例较小,社会危害性小;三是认为“1 +1”是戒毒药,药店有卖不属于毒品。
滥用丁丙诺啡套餐、“1 + 1”对成瘾者的身体、情感、认知功能、行为都有严重危害。据调查,“1 + 1”成瘾者74. 2%有视物模糊,62. 1%有口干,45. 4%有小便困难,34. 8%有恶心呕吐,55. 9%容易发火,28. 8%焦虑紧张,77. 7%有记忆力差,57. 1%反应慢,39. 6%有思维混乱,59. 2%有外出迷路,37. 0%曾摔倒、摔伤,56. 6%有体重下降,45. 0%食欲减退,33. 3%有幻觉,这些症状将导致成瘾者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此外,有的吸毒者将丁丙诺啡含片捣碎后溶于东莨菪碱针剂或注射用水中注射,由于药片不能完全溶解,其细微颗粒直接进入血管极易发生阻塞,导致注射部位发生病变。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滥用丁丙诺啡,可致呼吸抑制死亡。调查显示“1 + 1”成瘾者每天平均花费为260元。
目前,丁丙诺啡针剂属于一类精神药品,不易获得。丁丙诺啡含片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广泛应用于止痛和戒毒治疗,由于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给贩毒者和吸毒者以可乘之机,以致丁丙诺啡滥用形势越来越严峻。
Happy粉
系2012年在中国香港查获的新型混合毒品,疑从外国流入,暂未清楚是哪个国家,在市面上亦未普遍。据初步化验,其成分包括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PMMA)与K粉。“Happy粉”似粒状冲剂,每包重约7. 7g,价格350~380元,主要供应娱乐场所,其包装类似一般糖果,在查获上有一定困难。其特性是遇水速溶,分不同味道及颜色,如紫色是提子味、青色是青柠味等,可加入水、酒及汽水饮用,隐蔽性高。女性如果不慎摄入,迷迷糊糊间受到伤害会更大。
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PMMA)为一种新兴的毒品,其姊妹产品为PMA (副甲氧基安非他命,paramethoxyamphetamine),两者作用类似摇头丸。PMA在1990年代起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PMMA则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欧洲流行,目前在欧美皆有滥用中毒的报告。据现有资料,德国、丹麦、挪威、奥地利、美国及澳洲等皆有因吸食PMMA或PMA中毒致死的案例,1996年我国台湾曾经报告一例因吸食PMMA或PMA致死者。
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PMMA)在市面上皆以摇头丸名义贩售,其外观至少有两种,但实际上外观应更多样,无法从外观来区别PMMA及MDMA。PMMA较MDMA便宜且容易制造,其售价可能较低,但无法从售价区别两者。PMMA在服用后,产生作用的时间较MDMA慢,可能会一次服用较大的量,但一般民众仍难区别。
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PMMA)服用后产生的症状与MDMA类似,合并迷幻作用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轻微中毒可产生焦虑、躁动不安、高血压、脉搏及呼吸加速、瞳孔扩大、肌肉痉挛、牙关紧咬、手抖、出汗及幻觉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导致≥42℃之高热、休克、脉搏≥160次/分、心律不齐、横纹肌溶解、酸血症、高血钾、肺水肿、脑水肿、脑卒中、抽搐、昏迷、急性肝(肾)衰竭、全身出血及猝死。PMMA中毒症状虽类似MDMA,但起效较慢,毒性较强( MDMA在200mg以上多会中毒,PMMA在50mg以上即可能中毒)是两者的差别。
副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 PMMA)中毒的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中毒1小时内可洗胃及给予活性炭,另外可予吸氧、监测心电图,必要时气管插管。产生幻觉、焦虑、躁动、肌肉抖动与惊厥等症状时,应使用苯二氮类。对发烧的病患,应补充大量水分、温水擦澡及静脉注射苯二氮类,必要时可注射丹曲洛林( dantrolene)。对横纹肌溶解症应给予足够的水分及电解质以免肾衰竭。对高血压或心率加快多半不需治疗,以免在中毒后期产生休克。
其他组合
最常见的组合还有“KM”,即K粉( K)加冰毒( M)。“KFC”,即“K粉( K)、摇头丸( F)、可卡因( C)”。“CK”,即“可卡因( C)、K粉( K)”。在以上组合中,冰毒、可卡因、摇头丸都是兴奋剂,K粉有镇痛、镇静、致幻作用。两者组合使用的作用有二,一是用K粉来帮助过度兴奋后的放松;二是使服用者提早出现兴奋,产生幻觉,但同时毒性也增强,会出现血压增高、心力衰竭、暴躁、失控、脑卒中,严重者可猝死。在外国多以可卡因配以其他药品及毒品,包括伟哥及海洛因。在以上组合中以K粉为主要搭配毒品的原因是其价钱大众化,提炼过程简单,供应量大。K粉每克价格是120元,与可卡因每克1000元相比,价格相差8倍。搭配后每次吸食的价格会有所下降,对于青少年而言,较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