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内分泌学 肾上腺疾病)
获得性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于1957年由Hudson首先报告。患者醛固酮减少的原因为肾素缺乏,临床特点为高钾血症、血浆肾素和醛固酮降低和高氯性酸中毒(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慢性肾病引起低肾素血症性低醛固酮症
AT-2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最关键因素。许多肾脏疾病均可干扰或破坏肾小球球旁装置,导致肾素缺乏和继发性醛固酮缺乏,即低肾素血症性低醛固酮症(hyporeninemic hypoaldosteronism),其病因包括:①慢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囊肿和肾石病。②其他疾病和因素所致的肾损伤:如狼疮性肾炎、痛风、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淀粉样变性或甲旁亢。③药物:如肾素分泌抑制剂、前列腺素合酶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 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ACTH、替可克肽(cosyntropin)、非甾体类抗炎药、两性霉素和止痛药等。④垂体选择性ACTH缺乏症。⑤其他:如先天性自主神经病变、肝硬化、镰状细胞贫血、POEMS综合征、AIDS、铅中毒、过量使用碳酸氢钠、血色病等。但在临床上,以糖尿病肾病最常见。
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
- 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减少,血容量增加,血压增高,肾素分泌减少。
- 肾间质性疾病损害肾小球球旁器,分泌肾素的颗粒细胞数目减少,肾素释放减少,继发醛固酮分泌不足。尸检发现患有本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球旁器有透明变性。
- 自主神经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使肾素释放减少。
- 肾素原转化为肾素存在缺陷。如某些患本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有肾素原(巨肾素,big renin)存在。肾素原由致密斑产生的中性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激活,而一些低肾素低醛固酮症的患者激肽释放酶水平低下。
- 肾实质损害,肾脏合成舒血管的前列腺素(尤其是PGI2)减少,其介导的肾素释放减少。
- 部分患者静脉滴注AT-2时,醛固酮分泌反应迟钝或缺乏,但其前身物质18-羟皮质酮却明显升高,表明同时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合成障碍,其原因可能系长期慢性肾素缺乏使球状带萎缩。
- 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的反应低下。
- 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及环氧化酶抑制剂,抑制肾素的产生。
- 糖尿病肾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也可引起肾素和醛固酮合成减少。GH缺乏也可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症,原因不明。本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括如下图。
低肾素性低醛固酮症的发病机制
高钾血症和酸中毒是醛固酮缺乏的重要表征
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流量减少,滤过压降低,使钾离子滤过减少,钾的排泄减少。另外,胰岛素缺乏,钾离子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发生障碍均可引起高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肾脏产氨减少,远端肾小管泌氢能力低下和近端肾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阈值下降等因素共同引起的。产氨障碍并非醛固酮减少直接引起,而是高血钾的结果,补充盐皮质激素亦可纠正高血钾,提高尿氨,可滴定酸的排泄也增高。
本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男性多见。半数患者合并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肾病),当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时,75%伴有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起病缓慢,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表现为高钾血症、高氯性酸中毒,血浆PRA、血和尿醛固酮均降低。
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的诊断必须首先证实肾上腺皮质其他类固醇激素基础分泌和ACTH兴奋性分泌正常,没有皮质醇分泌不足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依据是:①引起本综合征的原发病病史与临床表现,或长期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及前列腺素合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史;②血钾增高和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③低血浆PRA伴血和尿醛固酮降低及醛固酮与血浆PRA的比值正常,且对静脉滴注AT-2(或呋塞米)、限钠和体位改变均无肾素和醛固酮升高反应;④肾功能减退。
获得性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与其他高钾血症/假性醛固酮缺乏症/Rett综合征鉴别
- 其他原因引起的高钾血症:临床上必须排除体外溶血、血小板增多症、白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假性高血钾和医源性钾摄入过多,还应排除肾脏功能和药物对肾小管排钾的影响。这些疾病和原因均无血浆PRA和醛固酮明显降低。
- 假性醛固酮缺乏症:临床表现与本征有类似之处,但此病由于MR或受体后缺陷,靶细胞对醛固酮缺乏反应或对其作用产生抵抗。该病的肾功能正常,PRA和醛固酮升高可资鉴别。
- Rett综合征: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身材矮小、高钾血症和酸中毒,尿pH≥5.5,尿钾排出减少;但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和皮质醇正常。碳酸氢盐治疗效果不佳,而用DHCT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