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分泌学 > 腺垂体(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腺垂体(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导语:腺垂体属于内分泌学下的腺垂体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腺垂体主题,主要讲述垂体等方面医学知识。

腺垂体(pituitary gland)来自外胚层的原始口腔部,分为前叶和后叶,在组织结构上都属于腺体组织,亦称为腺垂体。垂体位于蝶骨的垂体窝中,其四周为前后床突。垂体经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垂体与颅腔之间以鞍隔(sellar diaphragm,diaphragma sellae)相隔。鞍隔有一孔,称为漏斗孔,垂体柄由其内通过。垂体表面覆盖有一紧密的囊,鞍隔及垂体囊皆起源于硬脑膜,两者于相接处融合。垂体囊与蝶骨骨衣之间隔有一层结缔组织,其内富含血管(图A)。蝶鞍两侧的骨槽中含有海绵窦(cavernous sinus),后者受纳眼静脉血液,并包含第Ⅱ和第Ⅴ对的动眼神经分支及第Ⅵ对脑神经。第Ⅱ对脑神经(视神经)经由后床突侧面的切迹穿过(图B)。视交叉(optic chiasm)大多处于鞍隔的上方,在极少情况下,视交叉位于蝶骨的视神经沟内。

垂体解剖示意图;注:A:垂体正中切面;B:额状切面,后面观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起源于外胚层的原始间脑,可分为中间部及神经部,神经垂体的疾病主要包括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Kallmann综合征、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和松果腺疾病。

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维持下丘脑-垂体功能完整性

成人垂体(10~16)mm×(8~11)mm×(5~6)mm。垂体的最大部分为前端部,约占垂体总重量的70%。妊娠妇女的垂体前端部增大(30%),分娩后逐渐恢复正常,经绝期后的垂体体积不再有显著改变。男性中年以后由于前端部缩小,垂体体积稍下降。

垂体的神经支配

腺垂体的神经支配由3部分组成:①结节部的神经支配来自下丘脑或交感神经;②中间部有相当多的下丘脑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③前端部仅有稀少的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来自下丘脑、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机体的应激系统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两个系统共同应对内外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免疫反应的抗应激作用在内分泌功能、分泌液(汗液、唾液与尿液)和心脏功能等方面有相应表现。

神经垂体受下丘脑-垂体束的支配,此神经束主要由粗大的视上(室旁)-垂体束及结节-垂体束组成,前者的神经纤维起源于下丘脑前区的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及第三脑室壁内的室旁核(periventricular nucleus)。此神经束下行终止于神经垂体(垂体后叶),并与血管相接。此外,有少数纤维可延伸至脑室膜及正中隆突。结节-垂体束的纤维起源于结节漏斗核、外侧核、腹内侧核以及中央灰质。正中隆突及漏斗柄接受起源于结节的神经纤维支配,部分纤维亦可能起源于丘脑核及室旁核。

垂体的血液供应

腺垂体的血液主要由垂体门脉系供应,门脉系上接下丘脑正中隆突部的神经纤维,下达腺垂体前端部,将下丘脑的腺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输送至腺垂体,调节后者的分泌功能。

一、垂体动脉

主要为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垂体上动脉有多个分支,起源于颈内动脉(近海绵窦处),到垂体柄处形成一围绕垂体柄根部的动脉环。自此动脉环有许多分支进入下丘脑的正中隆突和垂体柄上部,在其内进一步分支,形成微血管丛,称为上部第一微血管丛,这些微血管有深有浅,和下丘脑神经纤维的末梢以及脑室膜细胞的基底突出紧密相接,便于神经分泌物进入微血管内。上部第一微血管丛的微血管汇合成长门静脉。长门静脉亦有多个分支,位于垂体柄处,向下进入腺垂体,投入窦状隙中,形成第二微血管丛,供应血液给腺垂体。当垂体柄被切断,长门静脉血流阻断后,腺垂体的大部分细胞发生坏死。如果只将一根长门静脉阻断,则可在同侧腺垂体造成小梗死区,说明各门静脉的血液供应区域很少有交叉重叠。有可能下丘脑的一组细胞分泌某一种下丘脑激素,后者经一定的门静脉到达腺垂体的相应分泌细胞,调节某一种腺垂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由垂体上动脉所形成的动脉环还引出左右各一支下行动脉,进入腺垂体后再分为垂体柄长动脉及纤维核动脉。前者上行至垂体柄,分成微血管丛,形成下部第一微血管丛;也有部分上行得更远,参与上部第一微血管丛的形成。下部第一微血管丛的微血管汇合入短静脉,后者进入腺垂体处在垂体柄之下的部位,在其内分成窦状隙,形成第二微血管丛。当垂体柄被切断后,腺垂体有一小部分可免于坏死,这是由于有短门静脉的血液供应之故。短门静脉也可能携带神经分泌物质至腺垂体的一部分细胞。

垂体下动脉也起源于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到达垂体被膜后,在其内分支。垂体下动脉的分支主要供应神经垂体,在其内形成微血管丛,排列成小叶状单位,便于视上(室旁)-垂体束神经末梢的神经分泌物(后叶激素)进入血液内。此外,在垂体上动脉和下动脉之间还有吻合支。

垂体的血液供应系统

注: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垂体上动脉形成垂体柄根部动脉环和上部第一微血管丛,再汇合成长门静脉。长门静脉形成第二微血管丛,供应血液给腺垂体细胞。下部第一微血管丛的微血管汇合入短静脉,在进入腺垂体处分成窦状隙,形成第二微血管丛。垂体下动脉的分支主要供应神经垂体

二、垂体静脉

主要有垂体侧静脉和漏斗突静脉,前者将腺垂体的血液引至海绵窦及海绵窦之间,后者将神经垂体的血液送至海绵窦中。于是,腺垂体及后叶的分泌产物皆进入颈静脉血液中。

蝶鞍位于颅中窝并被硬脑膜覆盖

蝶鞍的前方两侧为向上突起的前床突;中部为鞍结节,其两侧常有小骨突起,称中床突。鞍结节前方两侧的视神经管口之间为交叉前沟;后方为鞍背,鞍背两侧突起为后床突。鞍底稍凹陷,称垂体窝,窝的两侧为颈内动脉沟,沟后端外侧为蝶骨小舌。

蝶鞍解剖示意图

注:蝶鞍的两侧为前床突;中部为鞍结节。鞍结节前方两侧的视神经管口之间为交叉前沟,后为鞍背。垂体窝两侧为颈内动脉沟。我国正常成人蝶鞍的矢状径11~12mm,深度6~9mm,鞍底横径14~15mm

鞍底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明显垂体窝者占51%,其余为平面状或平面稍凹状。小儿的鞍底较厚,可达20mm,但蝶窦随年龄增加而扩大,鞍底也随之变薄。我国成人蝶鞍的矢状径11~12mm,深度6~9mm,鞍底横径14~15mm。在X线照片上、蝶鞍的前后径和深径随年龄而增大。鞍隔前方附着于前床突和鞍结节上缘,后方附着在后床突和鞍背上缘,因此能在蝶鞍与颅腔之间起屏障作用。鞍隔呈长方形,前后径12mm (7~15mm),横径20mm(15~25mm),此型占84%,其余为四方形。鞍隔中央有一小孔,称为鞍隔孔,垂体柄由此孔通过。环绕鞍隔孔周围的鞍隔较薄,由横行纤维构成,而边缘部较厚,由自后外走向前内的纤维构成;后方由斜形纤维构成。鞍隔孔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变异较大,并随年龄增长而扩大。

蛛网膜及软脑膜包绕垂体柄,通常不进入鞍内,有半数蛛网膜经鞍隔孔突入蝶鞍内,覆盖于垂体池,可随年龄而扩大。此池是经蝶窦垂体手术后并发脑脊液外漏的潜在原因。鞍骨骨折甚至可导致腺垂体和后叶功能的同时障碍,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和尿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