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腔护理学 > 口腔医学 > 氟斑牙的分类(口腔医学 氟牙症)

氟斑牙的分类(口腔医学 氟牙症)

导语:氟斑牙的分类属于口腔医学下的氟牙症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口腔医学 氟斑牙的分类主题,主要讲述氟斑牙等方面医学知识。

一般认为,0.05~0.07mg/kg为适宜的氟摄入水平。超过这个水平,即有发生氟斑牙的可能,有报道低氟摄入亦有可能发生氟斑牙。根据氟的来源不同,地方性氟中毒可分为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根据氟化物来源的不同,可将氟斑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饮水型

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水中的氟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人体氟的摄入量受到饮水氟浓度和饮水量的调控。饮水摄入量与个体的年龄、生活习惯及当地的气温等因素有关,12岁以前的饮水量约占液体总摄入量的50%,成人饮水量每日约2500~3000ml。而热带地区人群饮水量更多于严寒地区。

Churchill(1931)首先肯定了饮水中含氟量过高是氟斑牙的病因。动物实验证明饮水含氟量过高可引起氟斑牙。含氟量若超过1mg/L即能引起氟斑牙的流行。由于氟的多源性来源,在许多饮水氟浓度在1mg/L及其以下的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氟斑牙的流行。

食物污染型

人体每天摄入的氟约有35%来自于食物,食物是人体摄氟的第二主要来源,所有食品,包括植物或动物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氟。植物食品如五谷种子类、蔬菜、水果、调味剂等,常因地区的不同其含氟量有较大差异。以茶叶为例,印度茶的含氟量比中国高,我国北方茶叶较南方茶叶的氟含量低。大米的氟含量也是南方大于北方。而动物性食品以骨、软骨、肌腱的含氟量较高,干品中约含氟45~880mg/L;其次是皮肤,约含氟10~100mg/L。代谢与分泌功能旺盛的腺体,氟含量最少,约为1mg/L。海鱼的含氟量高于淡水鱼,如大麻哈鱼为5~10mg/kg,罐头沙丁鱼则可高达20mg/kg以上。

食物型氟中毒已成为氟中毒的一种重要类型。统计表明,亚洲食物氟化物含量水平普遍比欧洲高。在动物性食物中,鱼的含氟量最高(5.8~249mg/kg),在习惯吃鱼的日本,氟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鱼。1956年开始对牛奶进行氟化,追踪调查表明在饮用氟化牛奶5年后,牙活检发现含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世界许多国家陆续对牛奶进行氟化防龋,有学者就担心地指出,长期饮用氟化牛奶最终会导致氟中毒,对此仍在继续观察中。食盐也能造成氟斑牙流行;如我国重庆彭水县郁山镇某盐矿的岩盐含氟量达203.9mg/kg,当地人群氟斑牙患病率为66.4%。当然,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类的食品,不同地区的同类食品的氟含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故从食品中摄取的氟量是不一致的。

空气污染型

空气中的氟不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但在某些特殊环境条件下空气中的氟仍然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我国一些高氟煤矿区(云、贵、川、重庆三峡等地区),因地处高寒地区,雨季较多,当地居民长年直接燃烧高含氟煤取暖、烘烤粮食等,而造成气源性氟污染,土壤、空气的氟含量很高,居民从粮食、空气中摄入了过多的氟,也会产生氟斑牙。

工业污染型

含氟废物高的工厂(如铝厂、磷肥厂)附近的空气、农作物受污染,食品含氟量增高。

饮茶型氟中毒

饮茶可增加人体氟的来源,茶叶干品中含的氟可被浸泡出来,在淡茶水中也含有约1mg/L以上的氟。一个嗜好饮茶的人,每日从茶叶中约摄入1~3mg的氟。

国内近年来报道饮茶型氟中毒(brick tea type fluorosis)病,主要流行地在我国的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饮用砖茶的习惯,因这些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砖茶性温,可御寒。而砖茶的含氟量是一般商品茶叶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其含氟量的多少取决于茶叶原料的粗老和细嫩,越粗老的砖茶氟含量越高。研究表明,若按每日饮茶2000ml计,每人每日从茶叶中的平均摄氟量为2.81~11.22mg,长期饮用砖茶的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儿童氟斑牙的患病率分别为51.2%、51.7%、84.42%、75.75%。

含氟制剂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慢性氟中毒

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是最易增加氟斑牙的危险因素之一,儿童喜欢氟化牙膏的香味,可能当作甜食食用。儿童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和不熟悉漱口,部分含氟牙膏被咽下所致。研究表明,3岁儿童可吸入1/3的氟牙物牙膏(0.32mgF-);1~2岁的婴儿使用氟化牙膏摄入的氟就会更高。通常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有20%左右(甚至34%)的含氟牙膏被咽下。1997年报道,挪威没有氟化饮水,饮水含氟量低于0.25mg/L,而95%的居民长期使用氟化物牙膏,当地就有氟斑牙的流行。研究人员指出:14个月前的婴儿使用氟化牙膏和服补充氟的药物是儿童患病的主要原因。

氟化物补充剂有氟片、氟滴剂、维生素丸、氟口香糖等同样有造成氟斑牙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