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的形成和牙周膜的发育(口腔医学 牙发育)
牙根的形成
牙根的形成(root formation)。当冠部牙体组织发育即将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形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则萎缩消失。增生的上皮排列成筒状的双层,称为上皮根鞘(Hertwig root sheath),上皮根鞘的内侧面紧靠着牙乳头,鞘的外面被牙囊(dental follicle)组织包绕。上皮根鞘内侧的牙乳头细胞向根尖方向增生,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开始形成根部的牙本质。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称为上皮隔。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即未来的根尖孔。在牙根的发育过程中,上皮隔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生长的牙根与上皮隔形成一定角度,随着牙根的伸长,牙胚向口腔方向移动,为牙根的继续生长提供了空隙。在牙根发育的后期,上皮隔开口逐渐缩小,根尖孔宽度也随之缩小,继后,根尖牙本质和牙骨质沉积,形成狭小的根尖孔。
上皮根鞘在单根、双根和多根牙中的发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单根牙形成中,上皮根鞘的内层细胞,诱导邻近的牙髓细胞,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进而形成根部的牙本质。在上皮根鞘的表面,一些细胞逐渐发生变性,进而使上皮根鞘发生断裂,且与牙根表面分离。断裂的上皮根鞘呈网状包围在牙根的周围。此时,牙囊中的间充质细胞进入已断裂的上皮根鞘上皮细胞之间,并与牙根表面接触,在该处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逐渐分泌出牙骨质基质,经过矿化后即形成根面的牙骨质。而剩余的上皮细胞,称为上皮剩余,即马拉塞上皮剩余(Malassez epithelial rest)。
多根牙发育过程之中,在根分叉区形成前,其发育过程与单根牙相似。多根牙的形成由上皮隔的发育决定,首先在上皮隔上长出两个或三个舌状突起,这些突起逐渐增生伸长,与对侧增生的突起相连,从而形成两个或三个孔,将来就形成双根或三根。
上皮根鞘对于牙根的正常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皮根鞘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或在根分叉处上皮隔的舌侧融合不完全,则不能诱导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结果将导致该区的牙本质的缺损,导致牙髓和牙周膜直接相连,形成侧支根管。另一方面,如果上皮根鞘上皮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发生断裂,则牙囊的间充质细胞不能与该处的牙本质接触,同样在该处亦不可能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牙骨质。这样在牙根的表面,特别是在牙颈部出现此种情况时,该处牙本质直接暴露于口腔,则导致牙颈部牙本质过敏症发生。
牙周膜的发育
牙周膜的发育(the development of periodontal membrane)。牙周膜的发生是在上皮根鞘断裂与牙根牙本质表面分离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从牙囊发育而来的,牙囊中的环状纤维排列成明显的三层结构,成为早期的牙周膜。牙囊的内层为牙骨质纤维层,外层为牙槽骨纤维层,内外两层之间为中间纤维丛。初期,牙周膜的内层逐步形成早期的原发性牙骨质,牙周膜的外层则逐步形成固有牙槽骨,牙囊的中间层纤维丛随着牙齿的不断发育和向口腔萌出,达到咬合平面时而逐渐改变方向,中间层的纤维丛两端分别包埋于牙骨质和牙槽骨中,形成穿通纤维。而游离于牙槽骨和牙骨质之间的部分,即形成致密的主纤维束,这些主纤维束逐步呈功能性排列,分别形成牙周膜中各主纤维束群。牙周膜在发育期和牙齿的整个生活期间内,均进行着不断的更新和改建,这对萌出的或有功能的牙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