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牙体美学修复(口腔医学 牙体修复美学基础)
伴随着医学美容广泛开展与研究的深入,美容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美容心理学是医学美容研究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事医学美容工作的医生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美学技能。医学美容心理学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到不同医疗学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审美心理,但医生在处理所涉及的美容心理学问题时,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则大同小异,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
牙齿的审美心理
对牙齿的审美心理,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习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修养的人而存在很大差异。
历史上日本、东南亚及我国一些地区,如云南曾有以“黑齿为美”的审美心理。据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国某些地区曾流行过黑齿化妆术。那时,贵族的子女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时都涂成黑齿,以显示与众不同。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直到近代还保留染黑齿习俗,如云南傣族诗歌中曾写道“最美的姑娘长着像乌鸦一样的黑牙齿”便是佐证。日本历史上黑齿化妆非常流行,男女孩到8~9岁后就得用铁浆把牙齿染黑,成年女性参加重大社交活动必须先进行黑齿化妆。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还流行制作黑色义齿以满足当时部分人的审美心理,东南亚有的地区及非洲一些国家的部族成员参加社交活动时则流行把牙齿染成红色或粉红色以示喜庆。
据考证,我国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历史上还流行过“毁齿为美”的习俗。据报道,在成都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先民口腔中,发现青年男女两个上侧切牙被拔除,据此推测当时我国长江中下游一代曾流行过“拔牙才有资格结婚”的民俗。古代非洲人具有模仿斑马、鳄鱼条纹的审美心理,竟将自己的口腔中牙齿每间隔一个拔掉一个。非洲某些地区曾流传着中切牙之间的间隙“越宽越美”的习俗,即使装全口义齿也有意在中切牙之间留出足够宽的间隙才算美。
据史料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还流行过“锉牙美容”的习俗。男女儿童八九岁开始由专门锉牙匠逐年进行锉牙,将上前牙锉成斑纹状或楔状形态以满足人们的美感。
上述如此众多习俗,现代人已很难理解,也根本无法接受,将此视为“陋习”甚至“恶习”并不为过。
即使现代人对牙体缺损和牙列缺失修复的审美也差异很大,与不同时期口腔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20世纪30年代后牙科开始用金属饰面的人造冠进行牙体修复。于是,在那时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广为流行“镶金牙为美”的审美心理,更有甚者干脆把健康的天然前牙也部分或全部包上人造金属冠以赶时髦。当时,人们把“镶大金牙”看成是财富和富贵的象征,即所谓“启齿露金”。直到现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还有这种“包金牙”现象。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成都街头曾见过一群穿着不俗的尼泊尔男青年的上前牙几乎都镶有金黄色的牙冠。可以确信的是这群年轻人肯定不会每个人的上前牙都因为治疗原因而装上金牙吧。牙体修复已达到至善至美的今天,前牙镶人造金冠在大多数人来看已被视为不良修复体,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接受这种审美观念了。
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文化素质与修养高低对牙齿的审美心理迥然不同。一般来说,修养较高的人群中大都注意自己的口腔保健和牙齿美观,尽量保持着自己的牙齿洁净、健康。他们会主动去看牙医,发现牙齿有色素或牙结石会主动要求医生洁牙,牙齿有缺损或缺失会及时要求进行修复,牙齿不整齐或颜色不正常会要求整形或美齿。而修养较差的人即便自己满口牙齿堆满牙石、烟茶垢渍或牙体残缺不全,也不会主动要求去医院治牙或修复,即使去了医院对医生合理的治疗建议也无动于衷。
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对牙齿的审美心理也在不断改变。历史上我国及世界各地许多有关牙齿的审美陋习现在大都销声匿迹:云南傣族中也不会再见到姑娘们染黑牙了,日本口腔诊所中恐怕也不会制作黑色义齿了吧。据我国八九十年代一些援外医疗队回国队员讲述,当时非洲一些年纪稍大的就诊患者中,有的是主动到医院要求把他(她)们未成年时被陋习损毁的牙齿进行修复或美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牙齿审美的陋习已一去不复返了,无论在世界各地,现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已趋于大同:拥有一口健康、洁白、整齐的牙才算是真正的美。
牙齿对人的心理影响
容貌是人类自身审美的中心,牙齿是容貌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社会心理不能不产生重要影响。
当一个人拥有一口洁白、健康、美观的牙齿,常令人羡慕不已,能给人带来自信和满足,在社交场合下会随心所欲地开怀大笑。而当牙及牙“牙合”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时,如颜色、形态、排列严重异常,或外伤、龋坏、牙周病等引起牙体缺损、缺失,他们的笑口却不那么常开,有的还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临床观察发现,牙及牙“牙合”畸形患者在儿童时期因缺乏自信心会影响学习及人格发育,在成人以后影响求职、求偶和社会活动,甚至到了老年之后自卑心理也依然存在。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遇到过无数这样的病例,如几年前曾接诊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要求用烤瓷整形方法改变她的前牙反“牙合”。她自述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开怀大笑过,每次同学会、朋友聚会她都十分自卑,直到退休才鼓起勇气要求牙齿整形。可见牙齿不美如果不及时治疗,自卑和痛苦会伴随一生。现在,许多年轻人为找对象、找工作或出国前做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要求治疗或美容一下牙齿,以免错失良机。
牙齿或牙 “牙合”的某种缺损会影响着人的一生心理健康,甚至婚姻和事业的成败。因此,口腔医生有责任用专业和美学的技术满足他们求治求美的要求,尤其是对儿童的牙及牙 “牙合”问题应及早妥善处理,使他们从小在健康心态下成长。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遇到一个10岁左右儿童恒前牙外伤折断后就诊,一些医生常常对缺损牙冠不作修复,而告诉家长等到孩子18岁后再来作全冠。这样处理势必会使孩子牙体缺损长达数年,其结果不仅造成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良后果,还会给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笔者一直认为,对未成年儿童前牙冠缺损,如无牙髓问题完全可用光敏树脂恢复其外形,如有牙髓问题待治疗后及时修复,以解决全冠修复前长达数年的美观和功能问题,消除成年之前因为残缺牙冠带给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和生理影响。
牙体美容修复求治者的心理类型分析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主动到牙科门诊要求作牙齿美容治疗的人逐年增多。许多因龋坏、外伤、发育等原因引起的牙齿形态、排列、颜色异常的患者迫切希望医生能“妙手回春”,还他们一口美观自然的牙。这些求治者的求美动机、心理期望值与心理定位各不相同。医生应根据其生理、心理等方面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取得受术者与术者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减少术后不必要的纠纷。
一般说来,牙体美容修复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和求美动机,与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与修养、地位与身份、生活环境与职业等诸多因素有关。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合理性求美心态
合理性求美心态的患者对美容的要求比较理性,对美容结果认同度较高,与医生的配合度较好。这一类型患者的心理素质稳定,求美动机单纯,要求也较合理。如四环素牙、氟斑牙患者的牙齿功能和形态都很正常,但颜色不好看,要求把牙齿颜色通过漂白方法或光固化树脂贴面方法变白,只要比原来好看就会满意。合理性求美者多系主动就医,目的明确,动机单纯,容易与医生沟通,也容易认同医生的治疗计划和术后效果,即使当时对术后效果不够满意时,也能客观、理智地看待,或积极配合医生的补救措施。所幸的是,在牙体美容修复患者中,这一类型所占比例较大,是牙齿美容受术者中的主要人群。
期望过高求美心态
牙体美容修复术中有一部分患者求美期望值过高,心理定位与自身客观条件不相符合,他们的要求往往超过现有医疗条件和水平。这一类型的人对医生期望值往往过高,对治疗方案过分挑剔,对处理方案缺乏客观看待,对术后效果失落感较大。如有的重度四环素牙患者,颜色极深,希望既要少花钱又不损伤牙齿的情况下,要求医生用光敏树脂贴面达到烤瓷牙的美观效果;又如有的患者牙齿颜色较为特殊,在现有的比色板中很难选出匹配完美的牙,作单独一个前牙烤瓷冠修复时出现一定的色差实属难免,但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还有的年轻女性患者,颌骨宽大,牙槽骨前突,前牙牙体也较宽大,而且还存在牙间隙时,要求医生通过树脂修复或烤瓷牙关闭牙间隙,同时要把牙齿做成小巧玲珑的“小米牙”。对于如此种种求美要求,虽然运用已有的美学手段和技巧处理,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实际效果与求美者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故术前医生应对求美者耐心解释和正确引导,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后再实施操作。
修复牙体缺损时,较小的缺损用光敏树脂修复容易获得患者的满足,而缺损大选择烤瓷牙效果会更好;四环素牙颜色较浅的用漂白或光固化树脂贴面能获得较好效果,较深的四环素牙用烤瓷牙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上面提到的牙弓和牙体都宽大又存在间隙时的牙齿,不要轻易采用单纯修复方法关闭,配合正畸治疗可能会满足患者的要求。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类患者容易产生医患纠纷,治疗前应仔细分析判断,并进行充分沟通,尽量避免和减少美容修复中的医疗矛盾。
从属性求美心态
这一类型患者的基本特点是,求美并非主动和自愿,往往在“从众心理”支配下才到医院求美。其中大多是为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或为了满足他人的心理需要,在亲朋好友的反复劝说下,才求助医生做牙齿美容修复。这类求美患者多是在万不得已时才“情不自愿”的接受治疗。
从属性求美者中,一部分是择业、求职或特殊职业需要者,如大学毕业找工作,或参选空姐、演员、节目主持人等。这一部分年轻人居多,且有逐年增加趋势。人求美是为获得他人信任和尊重,多为中年人,且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
具有从属性求美心理的人虽说看牙有些“情不自愿”,但大多仍是合理性心态,能与医生配合,容易认同美容效果,也有少部分人自己无主见,犹豫不决,多由家人或朋友拿主意,术中配合较差,对术后结果要么抱无所谓态度,要么会节外生枝,而且对医生的解释难以认同。如四环素牙作光敏树脂贴面或烤瓷牙修复后,总认为自己的牙变得过大过突,实际上这是由于色彩变浅后视觉上产生的不适应感觉。无论医生怎样耐心解释,他(她)们仍然对此失望不已,心理十分焦虑。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术前应有所察觉,谨慎对待。
牙体美学修复中医患的心理交流
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应是施术者与受术者的主/被动关系,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沟通的合作关系。医患之间的心理交流成为治疗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为了获得医患双方都认可的美容效果,医生除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和美学知识以及精湛的临床技能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学会与患者平等相处,善于倾听,多进行心理交流。有经验的牙医,治疗前总是花较多时间与患者探讨治疗方案,有时要提供多种方案供患者选择,并对不同方案的治疗程序、术后效果、所需经费和时间等耐心加以说明。讨论过程中应仔细倾听和分析患者提出的要求或建议。这种术前交流对中老年患者以及牙体缺陷严重并有心理障碍的人更是必要。当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认同感较强时,便会对术者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否则如果医生语言简单、冷漠,或缺乏心理沟通技巧,便会失去信任感,极大影响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认同,甚至中断或拒绝治疗。当患者对治疗结果难以认同时,应认真仔细寻找原因,并及时解决。如果疗效因现有技术水平限制达不到患者期望值时,也应讲明情况,正确引导,患者大都能理解。
医患关系的处理在于医患双方,只有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达成医患共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术前要不惜花费较多时间进行交流,有时可通过照片、图谱、模型、影像资料以及之前成功的病例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通过交流一方面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便于随时调整治疗计划,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医生的学识水平和职业风范,让患者对你产生一种牢固信任的心理定势。事实上,牙体美容修复术不仅术前需要医患沟通,术中整个治疗过程甚至术后一段时间都应实时进行交流。殊不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美容修复治疗成功的一半,有利于营造一个医患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治疗氛围,可有效避免或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尹仕海 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