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腔护理学 > 口腔医学 > 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口腔医学 认识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口腔医学 认识口腔护理)

导语: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属于口腔医学下的认识口腔护理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口腔医学 口腔护理学的发展主题,主要讲述口腔护理学等方面医学知识。

口腔护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属于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本学科从护理学的角度观察口腔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践,运用护理程序及护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协同医师做好各种口腔治疗及护理工作,促使其从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古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口腔护理学是由牙医学逐渐发展而来的。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口腔疾患,也就有了护理活动。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例如,遇有伤患会用舌头舔或涂抹唾液;外伤时会用溪水冲洗血污,防止感染;为解除病痛,用舐、吸、压、揉、打等方法施加患处,这些救护行为是人类口腔护理活动的原型。

公元前约1400年,在商朝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如“口疾”“齿疾”“舌疾”等,由此可见,口齿病是我国古代时期的常见疾病。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已有每天清晨漱口的卫生习惯。公元前500年,简帛医书中《养生方》曾记载:“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叩齿百遍,咽唾三次,常数行子,用齿不痛,发不白。”从中可看出,古人对牙齿的按摩保健、维护口腔功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15年,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得之风,食而不漱。”指出不注意口腔卫生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公元25年,《金丹全书》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洗刷,则污垢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公元317年,东晋释法显撰《佛国记》有“沙祗国南门道东,佛在此嚼杨枝”的记载,杨枝即指当时的牙刷。唐朝医书《千金方》对口腔脓肿早有切开引流的记述。公元900年,晚唐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一副描写着剃头、刮脸及用手指揩齿的《揩齿图》,这是我国现存的一副最早有关口腔卫生的绘图。

牙刷也是我国很早就发明的,在1956年出土的辽驸马卫国墓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它们的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相似,刷头植毛部分为两排,共有8个孔,孔部上下相通,毛束之间均有相等的间隔,时间在公元9~11世纪,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牙刷实物。

公元1150年,《济生方》中有治疗口腔内肿瘤的记载:“恶疮生上腭,初发如莲花痔,根蒂小而下垂,及大。治法以勾刀决断其根,烧铁器七八分赤,烙之以上止血;次以雄黄、轻粉、粉霜、香白芷、白蔹为散敷其上,令病人侧卧,以槐枝作枕,支其牙颌间,勿令口合。一两时许疮瘢定,令病人自便。”可见当时口齿外科已较发达,对肿瘤的症状、手术方法及止血方法记载详细,并提出了术后应采取的卧位及颌面部术后的护理方法。公元1330年,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书,有“清旦用盐刷牙,牙无齿疾”“食盐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的记载。公元157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有:“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剔齿甚妙”。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一书是我国医学丛书中最完备的一种,其中记载了口腔及牙齿疾病治疗及护理,例如,用冰硼散治疗鹅口疮,对面部诸骨的外伤骨折进行护理。这些是我国口腔护理学最初思想和实践,至今仍是进行口腔护理和用药护理的指导文献。

近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近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这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丁格尔作为近代护理学与护士教育的创始人,为护理成为一门科学、一种专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她强调新鲜空气、舒适和安静的环境对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公共卫生的护理思想,重视病人生理及心理护理,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护理环境学说。自1841年开始,由于科技发展及现代治疗手段的提高,随着医学的出现,护理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科护士受到欢迎。

18~19世纪,随着机械、化学工业的发展,为口腔疾患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以研究和治疗龋齿、牙周疾病,修复牙列缺失、缺损为主要内容的口腔学科初具雏形,在其发展的同时,涉及口腔预防、口腔护理等方面也有了论证。19世纪中叶,以1838年美国巴尔节摩尔(Baltimore)牙学院为标志,被誉为牙科之父的法国牙医福查德(Fauchard)出版了《外科牙医学》,使牙医学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奠定了牙科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基础。1889年,世界牙科医学会议在巴黎召开。1911年,西方牙医学传入我国,英、美、法、日、俄相继在我国开办牙医诊所和牙医学校,为中国积累了口腔医学人才,同时注意培养了口腔专科护士。1928年,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第一幢牙科楼竣工,为口腔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近代第一部由司徒博编著的《齿科医学全书》于1929年1月出版。1930年《家庭口腔卫生学》出版,这是至今我国早期的牙医学科普读物,为口腔医学护理奠定了实践的理论基础。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部战乱,牙医学的发展极为缓慢,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几乎停滞。

现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学亦有了相应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口腔医学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整,先后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有关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系,使口腔学科的设置更趋向合理,口腔专科医师、口腔专科护士陆续出现,此时为牙医学师资积累阶段和口腔专科护士培养阶段。195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口腔教材,并确定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1957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口腔科学研究规划会议,决定将龋病、牙周病以及口腔颌面缺损畸形与发育畸形作为3个重点研究题目,部分口腔专科护士也参加到此项调研之中。50年代后期,我国采用苏联的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将一些相关的口腔临床学科合并,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矫形三大临床学科。随着口腔医学专业的分科及发展,口腔护理专业的分科也作了相应调整,出现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矫形科的专科护士,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订和补充了口腔专科护理常规,推动了口腔护理事业的发展。1963年,中华医学会在成都召开了首届全国口腔科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论文除涉及口腔医疗的内容外,还涉及口腔预防及护理内容。“文革”期间,口腔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均受到影响。1978年以来,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口腔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口腔护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82年,由饶立本、熊志忠主编的《口腔护理》一书正式出版,从而确立了口腔专科护士的雏形。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我国卫生部把每年9月20日定为全国爱牙日。口腔专科护士以此为契机,注意在全国开展广泛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与行为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口腔专科护士的理论与技能,保证口腔护理事业不断发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等院校开设了口腔护理大专班、中专班,为口腔护理事业培养了一批专科护理人才。1990年,中华护理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结合专科及发展要求,制订了远期和近期学术活动计划,使口腔专科护理学术活动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2007年,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培养出了口腔临床护理方向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口腔护理学历教育体系。

口腔护理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大众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高技能的口腔服务模式,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将成为发展的方向。

  1. 口腔护理教育:为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1984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提出开展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要求。从此口腔专科护理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多层次、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相继出现,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流的口腔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等专科护理教育体系,口腔护理继续教育也应运而生。
  2. 护理实践:WHO提出“在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目标,开展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成为当代护理学发展趋势。口腔专科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具有专科特色的口腔护理基础知识与专科技能,口腔专科护士的工作内容与范畴亦在不断延伸与拓展。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口腔护理模式也将适应其发展趋势,护理工作的场所已逐渐由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椅旁护理”到“四手操作”技术的展开;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转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从协助口腔疾病的治疗转向口腔疾病的预防,倡导有关口腔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提供口腔卫生咨询,使其防患于未然,以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尽早实现“人人拥有一副健康牙齿”“人人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3. 护理科研:口腔护理学研究的目标是维护人类口腔健康。研究的内容是口腔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以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和方法,让口腔护士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口腔护理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强口腔护理科研是促进口腔护理发展的迫切任务。
  4. 护理管理:口腔护理学不仅具有医学特征,还具有独立和日趋完整的护理相关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等历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口腔护理管理者的理念。随着人们爱牙意识的增强,以及口腔保健预防工作的展开,口腔疾病谱发生的改变,口腔护理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口腔护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将成为管理的重点,促进口腔护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口腔护理管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