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 氟骨症的诊断与鉴别依据(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氟骨症的诊断与鉴别依据(内分泌学 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

导语:氟骨症的诊断与鉴别依据属于内分泌学下的代谢性骨病与软骨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氟骨症的诊断与鉴别依据主题,主要讲述氟骨症等方面医学知识。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确立诊断

早期诊断线索

下列表现为氟骨症的早期诊断重要线索:

  1. 较长期生活于地方性氟骨症的流行区;
  2. 不明原因的腰腿关节疼痛,关节僵直或骨骼畸形;
  3. 不明原因的神经根受压和疼痛;
  4. 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5. 不明原因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牙病。

早期X线诊断线索

氟骨症的X线早期改变是:

  1. 长骨骨端、骨盆骨仅见明显成片的点状纹理或有增粗紊乱的骨纹。
  2. 四肢长骨皮质缘可出现两处以上幼芽破土状骨疣,桡骨脊处多呈波浪状增生。
  3. 骨密度降低伴骨硬化和骨质软化。

诊断依据

氟骨症的诊断依据有:

  1. 生活于地方性氟骨症流行地区2年以上或患有氟斑牙者。
  2. 临床表现符合典型氟骨症的症状体征。
  3. 有放射学上骨骼特异性表现者。
  4. 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持,必要时可测定血、尿氟含量。骨活检可提供微观资料,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

否定氟骨症诊断的依据

在氟骨症的流行区或非流行区,单纯的骨质软化症和反复的尿氟测定正常可否定氟骨症诊断。如无高氟摄入史、血尿氟不增多则可排除慢性氟中毒。

氟骨症临床表现与骨灰氟浓度

临床分度与X线分型指导治疗

临床分度

一般可按下列标准进行临床分度:

  1. Ⅰ度:只有临床症状而无明显体征。
  2. Ⅱ度:有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典型临床表现,但能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
  3. Ⅲ度:丧失劳动能力者。

X线分度

X线照片要求骨纹显示清晰,至少包括骨盆及侧前壁、小腿正位。按骨密度和结构的主要改变可分3型:

  1. 硬化型:主要有两种:①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融合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②骨间膜及周围韧带骨化。
  2. 疏松型:①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骨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脱钙或造成骨骼变形。②骨间膜或骨周韧带骨化。③混合型:兼有以上两者特点(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骨吸收)或松质骨呈网状或囊状结构,皮质骨结构松散、单位面积内骨小梁数目明显减少。

氟骨症

注:女,57岁。A:骨盆正位片。示骨盆诸骨,双股骨近端骨内有斑片状、条索状及粗纱布样骨质增生、硬化。B:胫、腓骨正侧位片。示胫、腓骨上中段骨密度增高,胫、腓骨骨间膜骨化。

X线分度

以上3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分为早期改变及轻、中、重3度:

  1. 早期改变:长骨骨端、骨盆骨仅见明显成片的点状纹理或有增粗紊乱的骨纹。四肢长骨皮质缘可出现两处以上幼芽破土状骨疣,桡骨脊处多呈波浪状增生。
  2. 轻度:骨密度较正常略高,骨小梁粗密,出现骨斑,骨小梁变细,密度减低。肌肉韧带附着处出现尖状骨化,骨间膜明显增生。
  3. 中度:骨密度明显增高,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部分融合;或有皮质变薄,骨小梁细而稀,密度降低,或骨小梁稀疏,但纹理粗大,密度增高。骨间膜及骨周韧带有较大范围之骨化。
  4. 重度:骨小梁增粗,大部分融合成片,髓腔、皮质界限不清;或骨质稀疏呈斑片状吸收,皮质骨部分中断消失。骨变形较明显。骨间膜及周围韧带骨化更明显,可成桥形,并可出现其他软组织(如血管)的钙化影。

氟骨症与其他骨病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亦有关节僵硬,晨起为主。有腕、掌指、近端指关节肿胀且为对称性,与氟骨症不同。X线改变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狭窄;有皮下结节;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血、尿、指甲或头发的氟含量不增高,无过量氟摄入史可与氟骨症相鉴别。石骨症为少见先天性全身骨硬化症,全身骨骼均匀致密似大理石,无高氟摄入史,血、尿氟不增多。肾性骨病可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甲旁亢,亦可有骨硬化与骨质疏松区混存,或有软组织钙化和骨周围组织增生。氟中毒损伤肾脏也可以合并肾功能不全。因此,在氟中毒流行区两者不易鉴别。非流行区借助病史,血氟含量进行鉴别。成骨性骨转移瘤可见于一个椎体或多处骨骼,呈边缘模糊的棉团状致密硬化灶,氟骨症则为分布均匀的骨质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