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毒品滥用现状(禁戒毒品 吸毒概述)
总体形势
1993、1996、2000年在广州、文山、西安、安顺、兰州、重庆6个市、县进行的三次物质滥用调查显示成瘾物质终身使用率分别是1. 08% (男女分别为1. 9%和0. 24%)、1. 6% (男女分别为2. 58%和0. 57%)、1. 52% (男女分别为2. 25%和0. 6%),年使用率分别是0. 91%、1. 17%、1. 17%。
10余年来,我国毒品滥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当前毒品滥用的总体形势为:一方面,海洛因防治压力依然巨大,虽然海洛因滥用人数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87. 6%逐年下降至2012年底的60. 6%,但仍远高于其他种类毒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此外,缅北地区目前罂粟种植面积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呈持续反弹态势,2012年该地区罂粟种植约63. 7万亩,同比上升33. 8%,可产海洛因60多吨,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另一方面,合成毒品形势严峻,国家禁毒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合成毒品滥用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2005年的6. 7% ( 5. 95万)增加至2012年的38% ( 79. 8万),其中苯丙胺类毒品吸毒人员占28. 7%。从滥用地区分布看,合成毒品从早期的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向内地扩散,目前已不同程度波及至包括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在内的全国城乡地区,并有进一步流行蔓延之势。2012年全国禁毒十大案件以查获“冰毒”、“氯胺酮”为主,2012年我国缴获海洛因7. 3吨、冰毒类毒品16. 2吨、氯胺酮4. 7吨、大麻4. 2吨。22个省区市发现制毒窝点,特别是广东汕尾、惠州以及四川成都周边地区制毒问题突出,所产晶体冰毒、氯胺酮占国内市场主要份额。
近年来,“毒驾”问题已引起我国禁毒部门的关注。2006年以来,经媒体报道的吸毒导致交通事故案例的数量急剧增加,2010年1~5月与2009年1~5月同期相比,全国经媒体报道的“毒驾”案例的数量增加了将近6倍。鉴于此,2012年,我国开展了“毒驾”治理工作,依法核查吸毒驾驶人信息、依法注销吸毒成瘾未戒除人员的机动车驾驶证、拒绝吸毒人员申领驾驶证。
毒品滥用种类
阿片类毒品中,以海洛因滥用为主。2012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127. 2万名阿片类物质吸毒人员中124. 4万吸食海洛因,2. 8万吸食其他阿片类毒品。从上述1993年、1996年和2000年进行的3次调查结果来看,海洛因也都是当时使用率最高的物质,阿片类成瘾者中3次调查海洛因使用率分别是51. 8%、83. 1%和95. 9%,鸦片分别是36. 1%,26. 4%和12. 0%。
2000年在6个高发地区进行的调查仅发现5例冰毒和“摇头丸”滥用,而近10余年来,合成类毒品滥用呈逐年上升之势,而阿片类毒品吸毒人员所占比例则由2002年的87. 6%逐年下降至2012年底的60. 6%。截至2012年底,全国登记的合成毒品滥用人员79. 8万名,占全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38%。从我国国家禁毒委公布的数字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来看合成类毒品滥用种类的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在上海等10个省、区、市的15个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合成毒品滥用种类以摇头丸为主,其次是氯胺酮和冰毒,所占比例分别为68. 3%,22. 0%和12. 5%。而根据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截至2012年底,苯丙胺类毒品吸毒人员为60. 2万,约占全部合成毒品滥用人员构成的75. 8%,氯胺酮为16. 0万,约占20%,其他合成类毒品3. 5万,约占5%。与此类似,近年来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我国目前合成类毒品滥用主要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其次为氯胺酮。
我国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除甲基苯丙胺(“冰毒”)、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和以氯胺酮为主要成分的“K粉”三种合成毒品外,又出现了“麻古”、“面面儿”、“忽悠悠”以及“开心水”、GHB (γ-羟基丁酸)等新类型毒品。
吸毒人群人口学特征
从性别构成来看,海洛因和新型毒品吸食者都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从1993~2000年进行的3次物质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女性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分别为10. 1%、17. 1%和22. 4%。研究认为,新型毒品吸食者中女性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增加(部分地区达30%),而对海洛因吸食者来说情况却恰好相反(近年来约20%)。此外,从近年发表的文献看,女性药物成瘾者首次吸毒时间较早,无固定工作比例也比男性高。
2001年在北京、湖南、贵州和湖北等地的调查中30岁以下成瘾者占63. 5%。2008年以来,我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35岁以下吸毒人员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2008年的59. 7%降至2012年的55. 4%。
多药滥用
无论是海洛因成瘾者还是合成毒品成瘾者中,多药滥用现象均很严重。有报道称海洛因成瘾者同时滥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高达70%以上,合并使用较多的药物有曲马多、冰毒、K粉、摇头丸、止泻药复方地芬诺酯片和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等。海洛因成瘾者合并用药的原因较多,原因主要包括团伙间相互影响、改善睡眠、增强海洛因作用、追求更大刺激等。
冰毒等合成毒品成瘾者中多药滥用比例高达40%以上,合并使用较多的有海洛因、摇头丸、曲马多、美沙酮、三唑仑、大麻、氯胺酮等。
艾滋病和丙型肝炎共患病
吸毒人员可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和丙型肝炎HCV病毒,这一直是禁毒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之一。根据2008年在杭州、青岛、武汉、昆明、上海、西安、南京、海口等15个城市吸毒人群中开展的HIV梅毒螺旋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及相关行为特征调查,最近1次共用注射器吸毒率仅为10. 8%;仅5. 0%的吸毒人员和1. 2% HIV阳性的吸毒人员参加了针具交换;现场调查HIV的感染率为2. 76%,其中海口最低为0. 2%,昆明最高为16. 25%;梅毒螺旋体及HCV感染率分别为3. 38%和32. 35%。
截至201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立1884个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覆盖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男性流动人口、孕产妇和青年学生8类监测人群。2012年,全国301个吸毒者监测哨点共监测116 279人,其中来自戒毒所72 418人,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 8%;社区( 34 374人) HCV抗体阳性率为38. 5%;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 8996人) HCV抗体阳性率59. 1%。2009~2012年监测哨点注射吸毒者HCV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55. 3%、61. 0%、63. 8%、63. 2%。而与此相比,男男性行为者、暗娼等其他7类哨点人群HCV抗体总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近三年均<1. 0%)。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注射吸毒感染HCV已经成为HCV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吸毒人群感染HIV和HCV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合成类毒品滥用人群HIV和HCV感染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2010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云南6省、市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甲基苯丙胺滥用人群中,HIV感染率为4. 5%,HIV感染存在地区差异,多药滥用、性行为增加、有患有性传播疾病的性伴侣、感染HCV等为HI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 6、2. 0、11. 4、2. 8。HCV感染率为43. 5%,HCV感染则与ATS滥用时间长短、ATS注射滥用等有关。
海洛因
据UNODC的数据显示,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海洛因查获量最高为2004年(超过10吨),随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4吨左右,近些年有上升趋势,2011年上升至7吨有余。吴尊友等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等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点,于2004~2010年间对1511位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者进行了6年的前瞻性观察,结果显示,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为28. 6/1000人年,前三位死因为药物剂量过大( 33. 8%)、HIV无关的疾病( 21. 4%)和HIV/AIDS ( 16. 9%)。陆叶等汇总了1995~2008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海洛因成瘾者复吸案例,其分析结果显示海洛因成瘾者在脱毒后,1个月内复吸的构成比为54. 57%,1~3个月内复吸占31. 76%,3~6个月内复吸占6. 98%,即在半年内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率达93. 31%;复吸次数在5次及以下的占80. 24%,复吸6~10次的占16. 93%,10次以上的占2. 83%。
2004年3~6月,我国首批8家MMT试点单位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浙江5省区陆续开诊。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共设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756个,配备流动服药车30辆;累计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戒毒人员达到38. 4万名,在治人员20. 8万名。从2004~2012年发表的19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留治率为30. 6% ( 6个月)~70. 3% ( 12个月)之间。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服药人员对美沙酮药物本身或(和) MMT普遍存在不正确认知、服药期间偷吸毒品、缺乏必要的社会心理干预、个别服药人员缴费困难、服药不够便利和公安部门的配合仍需提高等。
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是苯丙胺类兴奋剂中主要的滥用物质,其次是摇头丸。部分地区甲基苯丙胺以“麻古”(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滥用类型。
从近年来发表的文献来看,滥用人群人口学特征方面,男女比例大约在3∶1左右,文化程度大部分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被调查者戒毒治疗前以无业为主,婚姻状况则以未婚或非在婚状态为主。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滥用药物的主要场所包括歌舞厅、酒吧,游艺厅、“暂住地、宾馆、租住房”。滥用原因方面则主要包括好奇因素、空虚无聊、追求刺激、他人影响和教唆、抗疲劳、提精神。此外,相对于海洛因而言,甲基苯丙胺主要的滥用方式是烫吸,注射滥用的比例较低。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多药滥用现象严重,超过10%的成瘾者曾经以海洛因为主要滥用物质;成瘾者除滥用多种苯丙胺类兴奋剂外,也滥用氯胺酮等。
相对海洛因而言,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对于甲基苯丙胺等新型合成毒品正确认知率不高。有研究显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中认为“吸食甲基苯丙胺和吸烟一样普通”的比例高达92. 2%,而了解其成瘾性的比例仅为46. 5%,愿意尝试戒除甲基苯丙胺的比例更低至24. 3%。还有研究报道,甲基苯丙胺成瘾者中超过80%认为“与传统毒品相比,吸食新型毒品与否是可以自己控制”,而了解“使用新型毒品可损坏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比例仅为23. 2%,了解“吸食新型毒品会导致精神障碍”的成瘾者比例则不足10%。
氯胺酮
在我国,氯胺酮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版),氯胺酮滥用问题的管控近年来成为我国禁毒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底,氯胺酮成瘾者人数为16. 04万,占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7. 6%。从2012年全国禁毒十大案件来看,以“冰毒”、“氯胺酮”查获为主,2012年我国缴获各类毒品45. 1吨,其中氯胺酮4. 7吨。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先后对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个地区戒毒所收容的在娱乐场所发现的“摇头丸”、冰毒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成瘾者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486例新型毒品成瘾者中共发现氯胺酮成瘾者720例(占被调查人数的28. 9%),其中女性成瘾者达30. 9%,15. 8%初次滥用的毒品就是氯胺酮;地区分布以东南地区为主,浙江和广东分别占38. 5%和23. 9%。初次滥用方式以口服、与啤酒共用、鼻吸三种方式为主,被调查时口服滥用比例降低,而与啤酒共用及鼻吸两种滥用方式所占有所上升。滥用原因方面,初始滥用氯胺酮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心驱使,而目前(入戒毒所前)的主要滥用原因则为寻求快感。2007~2008年在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型毒品成瘾者中25. 0%以氯胺酮为主要滥用物质,氯胺酮滥用场所以歌舞厅为主( 55. 2%),滥用方式以鼻吸为主( 91. 0%),使用氯胺酮后最严重的5项戒断症状/体征依次为用药欲望、困倦、疲乏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和他人交往失去兴趣,16. 4%的成瘾者在过去12个月中发生过与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易激惹或打架、吵架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