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吸毒概述 > 当前吸毒的国际形势(禁戒毒品 吸毒概述)

当前吸毒的国际形势(禁戒毒品 吸毒概述)

导语:当前吸毒的国际形势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吸毒概述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当前吸毒的国际形势主题,主要讲述吸毒等方面医学知识。

国际药物滥用流行的总体形势

近30年来,药物滥用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流行蔓延之势。联合国相关统计表明,毒品问题已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药物滥用率以每年3%~5%的速率递增。根据联合国国际毒品与犯罪办公室(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发布的2013年世界禁毒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球15~64岁人群中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过非法药物的人数达2. 4亿( 1. 67亿~3. 15亿之间),占成年人口数量的5. 2% ( 3. 6%~6. 9%)。其中,滥用大麻人数1. 8亿,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人数3380万(不包括摇头丸)、滥用阿片类物质人数3190万(阿片类药物opiate1650万)、滥用摇头丸人数1940万、滥用可卡因人数1700万。

药物滥用形势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药物滥用呈全球流行趋势,不但遍及发达国家,而且波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统计,1989年全球药物滥用人数为4800万,约占当年人口总数的1%,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曾经使用过非法药物的人数已增加至1. 8亿人,占全球15岁以上的人群的4. 2%。从药物滥用种类来看,除一些传统毒品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合成毒品。其中,阿片类物质滥用率为0. 3%,海洛因滥用率为0. 22%,超过60%的使用者在亚洲,20%在欧洲;可卡因滥用率为0. 3%,70%的使用者在美洲,16%在欧洲;大麻滥用率为3. 4%,其使用者中超过1/3在亚洲,1/4在美洲,1/5在非洲;苯丙胺类滥用率为0. 7%,亚洲约占50%,美洲和欧洲约占1/3;摇头丸滥用率为0. 1%,摇头丸的消耗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已有增长蔓延之势。

根据联合国国际毒品与犯罪办公室( UNODC,2001~2002年为UNODCCP) 2001~2013年公布的相关数据(下图),近10余年来,全球毒品滥用率和滥用人数均呈总体上升之势。2000~2003年非法药物滥用率从4. 3%升至5. 0%,随后4年基本稳定在4. 8%~4. 9%,尽管2008年下降为4. 6%,但随后3年逐年上升至5. 2%。因此,纵观10余年来全球药物滥用趋势,虽然个别年份药物滥用人数偶有下降,但总体呈上升之势: 从2000年的1. 85亿逐步上升至2011年底的2. 4亿。从药物滥用种类来看,从1989年起近30余年来,大麻一直为全球滥用人数最多的药物,从使用人数的增长速率看来,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则是增长最快的毒品;阿片类物质opiates滥用率近10年来则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 4%。

2000~2011年全球15~64岁人群中非法药物使用趋势

2000~2011年全球15~64岁人群中各类非法药物使用率

从列入联合国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上可以看出,随着毒品的流行,列管的物质种类不断增多,其中多数是合成类。1995年列入国际管制的物质为226种,其中合成类为189种;2012年国际列管的物质种类为234种,合成类为196种。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如阿片类处方药、曲马多、镇静安眠药等)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103个提供相关信息的国家中,60%的国家将处方药列为该国误用最多的三种物质类型之一,15%的国家认为其为该国使用最多的物质”。在提供镇静催眠药非医疗目的使用数据的国家中,爱沙尼亚、挪威、葡萄牙、立陶宛、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等6个国家使用率在10%以上,最低的是英格兰0.4%。此外,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层出不穷,已逐步成为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除新精神活性物质外,“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韩国,美国,瑞典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报告有滥用止咳药水(含可待因和美沙芬等止咳药成分)的问题”。

青少年毒品滥用

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高发人群。从有限的调查显示,根据美国监测未来项目调查(Monitoring the Future,MTF)结果,在2013年,美国8、10、12三个年级学生过去一年非法药物使用率总体为28.4%,比2012年上升1.3%(各年级分别为14.9%、31.8%、40.3%,分别比2012年总体增加了相应增加了1.5%、1.6%、0.6%);非法药物终生使用率为35.8%,比2012年(34.1%)上升1.7%(各年级学生终生使用率分别为20.3%、38.8%、50.4%,分别比2012年增加1.8%、2.0%、1.3%)。从滥用种类来看,大麻一直是各年MTF调查中使用率最高的非法药物,近5年来各年级学生每日大麻使用率逐年上升。具体来看,8、10和12年级学生2013年使用率最高的非法物质均是大麻,而各年级学生使用率第二高的非法物质则有所区别,分别为吸入剂(inhalants)、合成大麻(synthetic marijuana)、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s);上述各年级学生使用率第三的非法物质分别为合成大麻、苯丙胺类兴奋剂、合成大麻;各年级学生致幻剂的使用率分别为1.6%、3.4%、4.5%;各年级学生浴盐(bathsalts)的使用率分别为1.0%、0.9%、0.9%;各年级海洛因和冰毒的使用率分别为1.0%、0.6%左右。

欧洲2011年酒精和其他药物的学校调查(European School Survey Project on Alcohol and Other Drugs,ESPAD)报告显示,18.0%的学生曾经使用过非法药物,男女学生非法药物终身使用率分别为21.0%和15.0%,其中大麻是使用最多的物质,其终身使用率分别为19.0%和14.0%;其次为摇头丸和苯丙胺,3.0%的学生曾经使用过摇头丸或苯丙胺;可卡因和LSD等致幻剂的使用报告率低于2%;海洛因和GHB的使用报告率则更小,低于1%。

毒品贩运

全球涉及毒品走私和贩运的国家和地区多达200多个。2013年UNODC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毒品贩运呈现出新的特点,贩运分子正试图开辟新的路线来补充原有路线,虽然巴尔干贩运路线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路线,但经由该路线贩运的海洛因数量有所减少。例如,除了既有的巴尔干路线和北部路线外,海洛因的贩运还从阿富汗途经伊朗或巴基斯坦向南,并且途经伊拉克穿越中东地区。从1997~2011年查获的毒品数量和案件数量来看,陆运是主要的贩运途径,公路和铁路贩运的毒品数量和案件数量均超过50%,水运的毒品数量占41%。此外,海上贩运已经成为各国禁毒部门所面临的一个尤为棘手的挑战,贩运分子正在更多使用一条由阿富汗途经伊朗或巴基斯坦的港口往南并通过东非和西非的港口抵达消费者市场的新海运路线。自从2009年以来,在非洲尤其在东非,海洛因缉获量急剧增加,几乎翻了十倍”。

药物滥用地区特征

一、非洲

非洲地区欠缺毒品滥用模式和趋势的相关数据,从评估结果来看,非洲地区2011年大麻的使用率较高,为7.5%,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其中西非和中非地区最高为12.4%,而东非最低为4.1%;ATS和可卡因,其使用率分别为0.9%和0.4%;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率为0.33%,与全球水平相当,其中西非和中非地区最高为0.44%,而东非最低为0.17%。“阿片类药物使用在非洲呈显著增加之势,许多国家也反映大麻、苯丙胺类兴奋剂和可卡因的使用在2011年有所增加”。从UNODC年度调查问卷数据来看,2000~2011年10余年来,一般认为非洲地区阿片类物质、大麻、苯丙胺类兴奋剂和可卡因的使用总体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如大麻从2000年不足1.5%上升至超过9. 0% ( 2011年),增长了5倍有余。

二、美洲

在美洲,大部分非法药物使用率均较高,2011年美洲地区大麻、阿片类物质、可卡因、ATS、摇头丸使用率分别为7. 9%、2. 1%、1. 3%、1. 0%、0. 5%,均高于全球相应物质的使用水平。其中,大麻和可卡因的使用以北美和南美地区相对较高,其大麻的使用率分别为10. 7%和5. 7%,而可卡因分别为1. 5%和1. 3%,均高于全球大麻和可卡因的使用水平,如加拿大15岁以上人口在过去一年中所报告的大麻使用率2010年为10. 7%,2011年下降到9. 1%;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则以北美和中美地区较高;阿片类物质( opioids)和摇头丸的使用率则在北美地区较高,分别为3. 9%和0. 9%。

美国每年因吸毒相关的犯罪、劳动力丧失和健康保健等的支出为1930亿美元,其中医疗保健费用为110亿。根据美国国家药物使用与健康调查数据,2010~2012年美国12岁以上人群非法药物终身使用率一直为47%~48%左右,而过去一年使用率2010~2012年分别为15. 3%、14. 9%、16. 0%。从过去一年的使用率来看,2012年使用率最高的非法物质是大麻( 12. 1%),其次是可卡因( 1. 8%),致幻剂( 1. 7%),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摇头丸的使用率分别为0. 3%、0. 4%、1. 0%。此外,治疗用的精神药物非医疗目的使用率为6. 4%。青少年非法药物滥用问题严重,25岁以上年龄组非法药物过去一年的使用率( 12. 2%)低于12~17岁( 17. 9%)和18~25岁( 36. 3%)两个年龄组,其中18 ~25岁年龄组可卡因、致幻剂、摇头丸、海洛因、大麻、兴奋剂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而12~17岁组吸入剂过去一年的使用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三、亚洲

亚洲地区缺乏可靠的毒品使用监测数据。2011年,亚洲地区大麻、阿片类物质、可卡因、苯丙胺类兴奋剂、摇头丸使用率分别为1. 9%、0. 4%、0. 05%、0. 7%、0. 4%,除苯丙胺类兴奋剂、摇头丸使用率与全球水平相当外,阿片类物质( opioids)、大麻和可卡因年使用率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得多。总体而言,亚洲地区的毒品使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全球40%的非法毒品使用者、60%的阿片( 1002万)和30%~60%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 1913万)集中在亚洲。此外,东亚和东南亚的专家估计2011年苯丙胺类兴奋剂较往年要高。从滥用物质的具体种类来看,大麻使用以东亚和东南亚最低为0. 6%,中亚、近东和中东、南亚等地区相差不大,在3. 4%~3. 9%之间,而使用人数则以南亚最多为3303万人;阿片类物质使用则以近东和中东最高( 1. 9%),东亚和东南亚最低为0. 2%。氯胺酮在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有滥用报道。

四、欧洲

在欧洲,至少8500万人曾经使用过非法药物,相当于1/4的欧洲成人人口的数量。欧洲各国药物终身使用率( lifetime drug use)差异较大,丹麦、法国、英国较高为1/3,而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则不足1/10。从滥用种类来看,西欧和中欧地区大麻、可卡因、摇头丸的使用率比东欧和东南欧地区高,特别是可卡因和大麻的使用率是东欧和东南欧地区的6倍和2. 8倍;东欧和东南欧地区阿片类物质使用率较高为1. 2%,是西欧和中欧地区的3倍。2011年新发因注射吸毒HIV感染率为3. 03×10-6,注射吸毒人群中抗-HCV阳性率在18%~80%之间。研究表明,毒品问题使用者的年死亡率约1%~2%,每年大约1万~2万名阿片类成瘾者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亡年龄在30~40岁之间,死亡原因主要为吸毒过量。2011年,约6500名毒品成瘾者死于毒品剂量过大,比2009年( 7700名)和2010年( 7000名)低。

从所使用的药物种类来看,大麻仍然是最常用的非法药物,使用人数约7700万,15~34岁年轻人过去一年中使用率为11. 7% ( 1540万)。从正在治疗的药物成瘾者看,大麻使用者男女比例为5. 25∶1,初次使用大麻的年龄约为16岁,初次接受治疗的年龄为25岁,烫吸为主要滥用方式,成瘾者中每日均使用大麻的比例高达47%。其次是可卡因,可卡因是欧洲国家最常使用的兴奋剂,使用人数约1450万。从正在治疗的成瘾者来看,初次使用可卡因的年龄约为22岁,初次治疗的年龄为33岁,每周使用2次以上可卡因的患者超过50%,鼻吸为主要滥用方式( 67%),其次为烫吸,3%的人注射使用可卡因。

ATS使用者为1270万人,15~34岁人群过去一年中使用率为1. 3% ( 170万)。从正在治疗的成瘾者人口学特征看,男女比例约7∶3,初次使用可卡因的年龄约为19岁,初次治疗的年龄为28岁,每周使用2次以上ATS的患者达58%,鼻吸为主要滥用方式( 42%),其次为烫吸( 26%),6%的患者注射使用ATS。在欧洲,苯丙胺比甲基苯丙胺更易获得。180万人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过摇头丸,欧洲各国摇头丸的使用率在0. 1%~3. 1%。在部分欧洲国家,合成卡西酮类(包括甲氧麻黄酮)在非法兴奋剂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英国( 16~24岁青年人中,合成卡西酮类过去一年使用率为3. 3%)。

2011年,15~64岁欧洲成年人中140万( 0. 41%,各国使用率在0%~0. 8%之间)人使用阿片类药物(问题使用者,problem opioid use),主要滥用的阿片类药物种类为海洛因,其他合成类的阿片类药物如丁丙诺啡、美沙酮、芬太尼等在黑市上也能买到。2007~2011年,新发海洛因成瘾者或呈现下降趋势。大多数阿片成瘾者有多药滥用行为,城市人口和边缘化的群体中使用率高于其他人群。在治的海洛因成瘾者初次使用海洛因的年龄为22岁,每日均使用海洛因的成瘾者占55%,烫吸和注射滥用比例分别为44% 和43%。

此外,致幻剂在部分国家形成流行性滥用,但流行率有较大差异。各国15~34岁年轻人群中GHB过去一年的使用率在0%~2. 2%之间,而LSD过去一年的使用率则为0%~1. 7%之间。近年来,大麻、苯丙胺相关的犯罪呈上升之势。

五、大洋洲

大洋洲,特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法物质的使用率较高。其中,大麻使用率( 10. 9%),阿片类物质opioids ( 3. 0%),“摇头丸”( 2. 9%),苯丙胺类兴奋剂ATS ( 2. 1%)和可卡因( 1. 5%),均高于全球相应物质的平均使用水平。

毒品相关死亡和“毒驾”

“根据欧洲药物和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的估计,欧洲国家死于毒品相关危害者平均年龄从26~44岁不等,而这种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毒品相关的死亡原因可包括吸毒过量、交通事故、暴力事件和自杀等意外,有研究指出,毒品问题使用者每年的死亡率为1%~2%。据UNODC估计,2011年全球有210 546人( 102 040~247 336人)的死亡与毒品有关,造成15~64岁人群毒品归因死亡率为45. 9×10-6(这相当于占全球15~64岁人群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的0. 54%~1. 3%,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毒品归因死亡率最低为15×10-6,而北美最高为155. 8×10-6。EMCDDA估计每年1万~2万名阿片使用者死亡,阿片类药物仍然是所报告的毒品过量死亡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物质,死者体内多合并其他物质如酒精和苯二氮䓬类药物。有研究表明,阿片类相关的死亡在所有意外的药物中毒死亡所占比例可高达77%。除海洛因外,其他常导致中毒的药物还包括美沙酮、丁丙诺啡、芬太尼等。

“毒驾”问题近年来也引发了各国政府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交通事故可能将成为第五大死亡原因。美国2012年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调查(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NSDUH)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3. 9% ( 1030万)的青年人和成年人( 12岁以上人群)自述曾在使用毒品后开车,18~25岁的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的毒品成瘾者更易在使用毒品后发生驾车行为。在欧洲,1. 9%的驾驶员在吸毒后驾车,其中吸食毒品种类主要为大麻( THC,1. 32%)和可卡因( 0. 42%)。在挪威和泰国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毒驾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使用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后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5. 7倍,而使用苯丙胺兴奋剂后致死性交通事故的风险更高( OR =57. 1,单一使用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等风险倍数也高达20. 9)。吸食毒品后驾车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的风险从小到大依次为单一毒品滥用( OR =6. 1)、多种毒品滥用( OR =49. 7)、单一滥用酒精( OR =68. 6)、酒精和毒品混合滥用( OR =352. 9)。

吸毒人群共患病问题

研究显示,毒品滥用增加了滥用者罹患精神疾患的风险。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相对正常人群而言,甲基苯丙胺滥用大大增加了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 OR =9. 37),而可卡因、阿片类药物和酒精组的患病风险则在1. 46~2. 81倍之间。McKetin R等在澳大利亚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也表明,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在使用甲基苯丙胺期间罹患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增加,OR = 5. 3 ( 3. 4~8. 3)。

吸毒成瘾患者中情绪紊乱的比例高达40%,焦虑障碍达30%。南非的一项研究显示其调查的甲基苯丙胺的使用者中,精神疾病患病率为41%,而精神分裂症则为31%,焦虑抑郁双极障碍患病率则为12%。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显示,非法药物滥用者中药物相关的精神病性障碍( drug-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DIP)、情绪障碍( drug-induced mood disorder,DIM)和自杀未遂流行率分别为17. 3%、16. 8%和14. 2%。

此外,由吸毒导致吸毒人员感染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一直是备受各国禁毒部门和专业人士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全球约162万( 117万~386 万)注射吸毒人员感染了艾滋病毒,比2008年估计的300万下降了46%,这主要是由于可获得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的信息。全球注射吸毒人群HIV感染率11. 5%,各洲HIV感染率差别较大,近东和中东亚、西南亚地区最高为24. 0%,大洋洲最低为1. 0%。总体而言,全球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者中的几乎一半( 46%)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分别为21%、15%和10%)。2010年美国新发HIV感染原因中,注射吸毒占8%。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在注射吸毒者中非常普遍。UNODC估计,2011年全球注射吸毒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患病率为51. 0%,相当于720万注射吸毒人员患有丙型肝炎。“患有丙型肝炎病毒注射吸毒人员多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东欧和东南欧和北美,其中该类人群人数超过10万的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和东亚及东南亚:墨西哥( 96. 0%)、越南( 74. 1%)、美国( 73. 4%)、加拿大( 69. 1%)、马来西亚( 67. 1%)、中国( 67. 0%)和乌克兰( 67. 0%)。此外,在2011年,全球注射吸毒者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感染率估计为8. 4%,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是近东和中东/西南亚( 22. 5%),西欧和中欧( 19. 2%)”。

大麻

大麻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非法物质。15~64岁的人口中3. 9%使用大麻( 1. 8亿),大麻使用率与2009年相比有所上升,特别是在亚洲地区。

大麻的种植与生产

2013年禁毒报告指出,“清楚阐述全球大麻种植和生产情况仍然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虽然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均生产大麻,但其种植大体上局限于本地区,并且经常提供给当地市场消费。大麻草种植在主要的产区(欧洲和美洲)逐渐增加。”2011年,北美(主要为墨西哥和美国)大麻草缉获量占全球缉获总量的69%。2011年,美国和墨西哥大麻草的缉获量从2002年的3033吨上升至2011年的3944吨。欧洲大麻草查获量增加而大麻脂查获量减少,或提示进口的大麻脂为当地生产的大麻草代替。2011年,被查获的大麻脂主要来自于包括摩洛哥、阿富汗、印度、黎巴嫩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摩洛哥和阿富汗是主要的大麻脂货源地,其中摩洛哥主要供应西欧和中欧,阿富汗则主要供应近东和中东欧,2009~2010年大麻草和大麻脂生产较为稳定。

大麻滥用人群规模动态变化

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2004年大麻使用率从3. 5%逐渐上升(除2003年外)至4. 0%,2005~2008年起伏波动,2008年达较低点3. 6%,2009~2011年大麻使用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全球大麻使用率达3. 9%。全球大麻使用人数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从2000年1. 47亿上升至2011年的1. 81亿,增长23%。2011年,大麻使用率以西非和中非使用率最高为12. 4%,其次为大洋洲10. 9%,除亚洲( 1.9%)低于全球水平外,美洲( 7. 9%)、非洲( 7. 5%)、欧洲( 5.6%)均高于全球水平。

2000~2011年大麻使用率在美国、非洲等地区总体为上升趋势:美国12岁以上的人群从2000年的8. 0%增加至2011年约12%;在欧洲大麻也是使用最多的非法药物,2011年欧洲酒精和其他药物学校调查( ESPAD)显示,7%的学生在过去的30天内使用过大麻; 13%的学生或11. 7%年轻人( 15~34岁)在过去的一年内使用过大麻,2006~2011年间因使用大麻而接受戒毒治疗的患者从4. 5万增长到6万。

2000~2011年全球大麻使用人群规模变化

苯丙胺类兴奋剂

生产和查获

在全球层面,苯丙胺类兴奋剂查获总量近年升至新高: 2011年为123吨,比2010年同期( 74吨)上涨66%,是2005年( 60吨)的2倍。64%的苯丙胺以captagon pills芬乃他林药片的形式在近东和中东被缉获,大部分被缉获的苯丙胺是在沙特阿拉伯生产制造的。全球范围内,甲基苯丙胺是苯丙胺类兴奋剂中主要滥用种类(但欧洲国家苯丙胺更常见),其查获量占2011年苯丙胺类兴奋剂总缉获量的71. 5%。从甲基苯丙胺查获量来看,2007~2011年呈逐年上升之势,从19吨上升至88吨,上升了363%;而北美的查获量也成迅速上升之势,且占全球的查获比例超过50%。2011年,甲基苯丙胺缉获量最大的前五个国家依次为墨西哥、美国、中国、泰国和伊朗,其中墨西哥的缉获量2010~2011年间从13吨增加到31吨,增加了一倍多。一般来说,在东亚和东南亚,甲基苯丙胺以片剂为主,如2011年就缉获了1. 228亿颗药丸(其中中国6190万片,泰国4940万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晶体甲基苯丙胺查获创新高,2011年查获量达8. 8吨(其中4吨是在中国被查获),比2010年增长28%。此外,传统制造ATS的前体物质正在被其他未列入国际管制的前体物质和化学修饰的前体物质所取代,如α-苯乙酰乙腈( alpha-phenylacetoacetonitrile,APAAN)。

滥用人群规模动态变化

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2011年12年间苯丙胺类兴奋剂(不包括摇头丸)滥用率起伏变动,2001年开始下降,2004年达峰底0. 5%,2005年开始上升,2009年升至最高0. 8%,随后两年再次下降至0. 7%。滥用人数方面,2007~2011 年5年间基本维持在3400万人左右。2011年,大洋洲、美洲、非洲的ATS (不包括摇头丸)使用率分别为2. 1%、1. 0%、0. 9%,均高于全球水平,亚洲为0. 7%,欧洲为0. 5%。在欧洲,苯丙胺比甲基苯丙胺的可及性更高,2011年到药物成瘾中心治疗的患者中约6%的患者以苯丙胺类药物为主要滥用药物。在欧洲,6%的ATS成瘾者注射使用ATS。

2000~2011年间,全球摇头丸使用率翻了一番,2000~2006年间保持相对稳定在0. 2%,2007年翻番为0. 4%,随后4年保持在该水平。2011年,大洋洲摇头丸使用率最高为2. 9%,美洲、欧洲摇头丸的使用率高于全球水平,亚洲使用率相当于全球水平,而非洲摇头丸使用率最低为0. 2%。

2000~2011年苯丙胺类兴奋剂全球滥用情况

地区形势

虽然在北美和大洋洲的传统市场ATS使用稳定,但似乎在非洲和亚洲的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市场逐渐增长,而非洲苯丙胺类兴奋剂年度使用率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阿片类物质

罂粟种植与鸦片生产

从下图可以看出,全球罂粟种植面积在2001~2007年间总体呈上升之势(除2005年短暂下降外),从14. 2万公顷上升至23. 6万公顷; 2008~2009年下降至18. 6万公顷,2010年间开始上升反弹,2012年创历史新高达23. 6万公顷。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阿富汗保持了其全球罂粟种植领跑者( 2012年占全球罂粟种植面积的65. 2%)和鸦片首席生产商的地位(在2012年占全球非法鸦片产量的74%),其罂粟种植面积变化情况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海洛因产量方面,2001~2007年从163吨上升至686吨( 2005年小幅下降为472吨) ;由于阿富汗产量差等原因,2008~2012年总体为下降趋势(除2011年上升至476吨外),2012年下降至最低( 311吨)。缅甸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鸦片生产地,2006~2012年间其罂粟种植面积连续增加,从21 500公顷增长至51 000公顷;鸦片产量2009年至2012年从330吨上升至690吨。在美洲,墨西哥是该地区最大的鸦片生产国,2005~2009年其罂粟种植面积从3300公顷升至19 500公顷,2011年下降至12 000公顷;鸦片产量从71吨上升至425吨,2011年下降至250吨。

2000~2012年全球罂粟种植面积和海洛因产量变化

滥用人群规模动态变化

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年全球阿片类药物( opiates,UNODC报告中指植物来源的阿片类物质,包括吗啡、海洛因、鸦片)使用率为0. 3%,2001年升至0. 4%,随后10余年保持平稳。滥用人数方面,2000年为1290万,随后6年间缓慢上升至2007的1800万人,2008年起缓慢下降,2011年达1650万。UNODC2012年和2013年的禁毒报告中,增加了opioids (除包括植物来源的Opiate外,还包括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芬太尼、美沙酮、丁丙诺啡等)滥用形势的估计。2010年和2011年全球opioids的使用率均为0. 7%,2011年使用人群规模在2765万~3639万人之间。此外,UNODC2000~2007年的报告中曾对海洛因使用规模进行过估计,2000~2006年,全球海洛因使用率在0. 22%~0. 3%之间,使用人群规模从920万( 2000年初)升至2006年的1200万人。

2000~2011年全球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地区形势

“自2009年以来,非洲、亚洲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南亚阿片类物质使用有所增加;北美地区( 3. 9%),大洋洲( 3. 0%),近东和中东/西南亚( 1. 9%)和东欧和东南欧( 1.2%)阿片类物质opioids的使用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0.7%)”。传统的植物提纯的opiates使用方面,欧洲使用率( 0. 5%)高于全球水平(其中东欧和东南欧的使用率是全球水平的两倍) ;亚洲与全球水平相当,且拥有全球60%的Opiate使用者。欧洲,由于滥用人群年龄老化和毒品来源的切断,海洛因滥用逐年下降,2007~2011年新发海洛因使用人员呈下降趋势(新接受治疗人数从2007年的59 000人降低至2009年的41 000人),然而欧洲部分地区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处方药仍有报道。美国12岁以上人群过去一年海洛因的使用率从2010年的0. 2%上升至0. 3%,其中23%的使用者成为海洛因成瘾者。阿片类处方药滥用问题值得注意,在美国近1/3海洛因年轻成瘾者自述在开始用海洛因之前,已经使用过阿片类处方药。

可卡因

古柯树的非法种植

从古柯树种植面积来看(下图),2000~2003年,全球古柯树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从22. 13万公顷下降至15. 38公顷,2004年后基本维持在15万~17万公顷之间(除2007年突破至18. 16万公顷外) ; 2011年,古柯全球种植面积达15. 56万公顷,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比2000年低30%。具体来看,哥伦比亚2009年以前一直作为主要种植区,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02年为10. 2万公顷,2011年为6. 4万公顷),秘鲁则从2002年以来逐渐上升,种植面积从4. 67万公顷上升至6. 44万公顷。

2000~2011年全球古柯树非法种植面积

滥用人群规模动态变化

从图下图可以看出,从2002年,全球可卡因使用者数量逐渐上升,从1330万上升至2011年1706万; 2000~2005年间,全球可卡因使用率相对稳定在0. 3%左右,2006年陡升至0. 4%,随后几年基本维持在该水平。具体来看,2011年,大洋洲可卡因使用率最高为1. 5%,亚洲使用率最低为0. 05%,而美洲、欧洲可卡因使用率分别为1. 3%和0. 8%,均高于全球水平( 0. 4%)。从地区分布来看,从2004~2005年到2011年,北美可卡因使用者在全球使用者中所占比例由49%减少至27%,西欧和中欧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发生改变维持在24%左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非洲和亚洲等地区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亚洲地区所占比例由2%上升至8%,上升幅度为3倍。

2000~2011年全球可卡因使用人群规模变化

可卡因生产与查获

2013年世界禁毒报告指出,“2011年,可卡因制造量的范围从776吨到1051吨(以100%纯可卡因的数量表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世界上最大的可卡因缉获量(未调整纯度)依旧是在哥伦比亚( 200吨)和美国( 94吨)。长期以来,可卡因一直被视为富人的毒品。然而,可卡因使用的规模并非完全受财富主导。既有富裕国家可卡因使用率低的实例,也有相反的实例。”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可卡因使用增加的风险较高。中国香港的缉获量急剧增加,2010年几乎达到600kg,2011年更超过了800kg。这通常与使用可卡因所产生的光环以及社会较富裕群体的出现有关。在拉丁美洲,可卡因的增加则多数与“溢出”效应有联系,其原因为毗邻生产国导致可卡因可获得性高、价格较低。2006年以来,北美洲可卡因的缉获量和使用率大幅度下降(除2011年缉获量再度上升外)。2006年至2011年期间,美国普通人群可卡因的使用率下降了40%,这与哥伦比亚生产的减少、执法干预等有一定联系。”此外,从哥伦比亚的可卡因缉获量来看,较之太平洋海上贩运路线,大西洋路线显得日益重要,可卡因市场似乎正向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扩展延伸。

新精神活性物质

概念

新精神活性物质( 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NPS)这一概念首先由欧盟提出用于定义新型麻醉药品或精神药物,2012年3月由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向国际社会推荐,UNODC在2012年的世界禁毒报告中开始介绍NPS的滥用形势。NPS是一个总称,指未列入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或旨在模仿受管制药物效应的产品,即并非由“61公约”或“71公约”等国际禁毒公约列管,但以纯净物或制剂的形式被滥用,并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在此,术语“新”并不一定是指新近发明的药物,也可指对那些在特定市场新近被误用的物质。全球市场上新精神活性物质( NPS)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7类:

  1. 合成大麻素:大麻受体激动剂,产生类似Δ9-四氢大麻酚( THC)的效果,市场上常标记为草药产品,如Spice,K2,Kronic。自2004年以来,Spice在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专门的商店( Head shops,Smart shops等)大量销售。据了解,Spice的滥用方式主要为抽吸,有时同烟草或大麻混合在一起抽吸,也有一些成瘾者报告说可以浸泡后饮用。
  2. 合成卡西酮类:国际管制物质卡西酮(来源于卡塔叶植物的活性成分)的类似物和衍生物,一般发挥兴奋剂作用,如甲卡西酮(甲氧麻黄酮mephedrone)和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 MDPV)。甲卡西酮,俗称“喵喵( Meow meow),从2007年在欧洲部分国家互联网上公开出售,到2010年12月欧盟正式将其认定为非法药物以来,甲卡西酮在多个欧洲国家发生了流行性滥用,英国的情况尤其严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在2010年8月发布公告,将4-甲基甲卡西酮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理。
  3. 氯胺酮:麻醉药品,低剂量为兴奋作用,高剂量为致幻剂。
  4. 苯乙胺类:这组包含与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相关物质,一般会产生兴奋作用。然而,这些化合物的修饰可以成为潜在的致幻剂如Bromo-Dragonfly。
  5. 哌嗪类:这些物质经常被当作“摇头丸”出售,因为其可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最常见的物质是N-苄基哌嗪( BZP)和1- ( 3-氯苯基)哌嗪( mCPP)。
  6. 植物基物质:这一组包括具有精神活性的植物。主要包括kratom、salvia divinorum、Khat。
  7. 其他物质:如aminoindanes (兴奋剂),苯环己哌啶类物质(致幻剂)和色胺(致幻剂)。

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与国际列管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药理学作用特点相似,具有兴奋和致幻等作用,容易在社会上形成较为严重的滥用危害。新精神活性物质变种更替速度很快,大部分的氯胺酮、苯乙胺和哌嗪在2008年之前出现,并于2009~2012年间较为稳定或下降。与此相反,新型合成大麻素和合成卡西酮类大量涌现却出现在随后几年,近年来还呈迅猛增长之势。

地区形势

“欧洲预警系统于2005~2012年期间监测到236种新物质,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并报告给UNODC的所有物质( 251种)数量的90%以上”。2012年欧洲预警系统一年间监测到7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2013年每周都报告一种新物质。英格兰和威尔士1. 1%的成年人在过于一年内报告使用过mephedrone。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物质在非法市场上出售,而部分物质(所谓的legal highs)则公开出售,互联网也成为NPS重要的销售渠道,2012年1月就监测出693家网店;尽管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主要见于娱乐性使用,但在海洛因货源稀缺的欧洲国家,部分海洛因使用者也转而使用合成类兴奋剂,特别是卡西酮类。

“美国发现NPS的数量全球最多,2012年,就发现了158种NPS,是欧盟同年识别种类( 73种)的两倍多。最常见的物质是合成大麻素( 2012年51种,而2009年仅为2 种)和合成卡西酮类( 2012年31种,2009年4种)”。除大麻外,学生使用最多的物质就是NPS,这主要由于合成大麻素可载于香料或类似的草药混合物使用。在美国,青年NPS使用率似乎是欧洲国家使用率两倍以上。2013年美国监测未来调查MTF显示,美国8、10和12年级学生使用率高的是合成大麻,使用率分别为4. 0%、7. 4%和7. 9%;其次为SALVIA,使用率分别为1. 2%、2. 3%和3. 4%; 12年级学生氯胺酮使用率为1. 4%; 8、10和12年级学生浴盐使用率分别为1. 0%、0. 9%和0. 9%,59. 5%的12年级的学生认为使用浴盐的人会自残,比2012年的33. 2%大幅上升。2012年上半年,加拿大官方发现59种NPS,几乎和美国报告的同样多。2011年加拿大10年级学生( 15~16岁) salvia divinorum、jimson weed和氯胺酮终身使用率分别为5. 8%、2. 6%、1. 6%。

据UNODC在2012年进行的调查,报告NPS出现的第二大数字在亚洲,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东国家。从消费方面来看,在亚洲的两个主要的NPS是氯胺酮和kratom,主要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2001~2011年间查获的氯胺酮中86. 2%来源于东南亚,8. 6%来自南亚。2011年,氯胺酮在中国澳门和香港地区为第二最广泛使用的药物;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氯胺酮是第四最广泛使用的物质; 2010年,氯胺酮是在印度和缅甸第五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此外,在也门,恰特草( khat)使用较为广泛,12岁以上人口中52%使用恰特草( khat)。

监管

“NPS的监管是一个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问题,制造商总是生产新的变种以逃避法律的监管,因为法律框架只能控制已知的物质。各国政府已采用多种法律手段应对这一挑战,试图把某种单一物质或其类似物控制起来”。一般来说,一种NPS被列管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模式:

  1. 该物质仍在市场上有供应,但它的使用立即下降。例如,甲卡西酮在英国和北爱尔兰、“合法兴奋剂”在波兰。
  2. 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后(也许一年或以上),该物质的使用开始下降。例如,氯胺酮在美国。
  3. 列管对使用该物质影响很少或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摇头丸”在美国和其他国家。

“此外,还有部分NPS直接从市场上消失。这与大多数‘61公约’和‘71公约’管制的物质的情况类似。目前国际控制下的234物质,只有几十种仍然被误用,而大部分的误用都集中在这样十几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