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导论 > 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禁戒毒品 导论)

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禁戒毒品 导论)

导语: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导论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主题,主要讲述新型合成毒品,毒品等方面医学知识。

冰毒

通用名称:甲基苯丙胺。

性状: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由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又被称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赖性极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滥用方式:口服、鼻吸、静脉注射。

吸食危害: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产生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等。

此外,冰毒又被称为“麻古”。“麻古”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与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摇头丸

性状: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的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

吸食方式:鼻吸、口服。

吸食危害:“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同时吸食者在幻觉作用下行为失控,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

最初在我国被称为“摇头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的丸剂,目前常被滥用的“摇头丸”成分更为混杂,除MDMA、MDA等成分外,还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黄素、咖啡因、解热镇痛药等毒品和药物,从而增强摇头丸的致幻、兴奋以及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K粉”

通用名称:氯胺酮。

性状: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两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可随意勾兑饮料、红酒等。

吸食方式:K粉通常可以采取鼻吸、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多种方式。吸食者一般是鼻吸或溶于饮料后饮用,毒瘾深的滥用者将K粉溶为液态后直接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

吸食反应:刚服药后是身体瘫软,一旦接触到节奏狂放的音乐,便会随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

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都造成严重损害。

咖啡因

来源: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性状:适度地使用有祛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

滥用方式:吸食、注射。

吸食危害: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惊厥,导致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同时具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委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咖啡因被列入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此外,新型合成毒品还包括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酰二乙胺(LSD)、安眠酮、三唑仑、丙种羟基丁酸盐(GHB)、丁丙诺啡、麦司卡林、五氯苯酚(PCP)、止咳水、迷幻蘑菇、地西泮、有机溶剂和鼻吸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