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乳腺肿瘤的筛查诊断 > 乳腺肿瘤学 > 乳腺的超声检查(乳腺肿瘤学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的超声检查(乳腺肿瘤学 乳腺超声检查)

导语:乳腺的超声检查属于乳腺肿瘤学下的乳腺超声检查分支内容。本篇围绕乳腺肿瘤学 乳腺的超声检查主题,主要讲述乳腺,超声检查等方面医学知识。

超声的原理

超声为光声造影的一种,利用音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不同传导速度及回波(echo),由探头转变成电子信号及超声信号而显影。医用超声的探头频率为1~30MHz,而乳房超声采用的探头皆以线性排列式为主。超声分辨率分为纵向及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因波长短(频率高)及较少周波而较好,横向分辨率则要求音束的宽度越窄越好。

自1951年将超声应用于乳房检查,已历经60年,从黑白灰阶的静态扫描技术,到目前的实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随后诞生三维(3D)超声,除了可呈现X、Y轴的平面外,还可显示Z轴的冠状面,有助于判别良性、恶性病变,对体积的计算也更为准确。自动扫描机器也于201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核准用于乳房辅助检查,由于经调谐波及复合式影像(compound image),使图像更细致柔和,分辨率也提升。随光声造影的进步,弹性超声及显影剂的应用,超声的用途更广泛,也更显重要。

超声检查操作

受检者通常采取平躺姿势或稍斜倾向检查者,双手上举放置于头上方,这样易于检测病灶位置。扫描的顺序依个人习惯稍有不同,原则上为顺时针方向,即由12点钟至6点再回到12点钟;在乳头乳晕处,宜使用较多的传导胶,且探头稍加压力,以减少空气干扰;再扫描腋下、内乳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对乳腺的扫描,先采取反辐射状(anti-radial),再采用辐射状(radial)扫描,则较易区分肿瘤与乳管扩张(图10-1)。

图10-1 乳房超声检查扫描方式

乳腺超声的判读

乳腺超声的报告内容,可能因每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而有不同的诠释及采用不同的名词。自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为整合对超声结果的描述词汇,并充分收集数据及质量监控,而制定了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后渐为多数人接受而成为惯用的报告系统。ACR的BI-RADS简述如下。

乳房超声影像输出要求

良好的超声影像除对病灶的影像质量有要求外,超声仪器的条件设定也很重要,只有良好的条件才能使影像清晰。超声的影像输出有很多的要求,简单叙述如下(图10-2)。

图10-2 乳房超声输出影像要素

(1)患者基本数据:包括名字、病历号及年龄,通常也包括操作的医院或单位。

(2)操作时间:在计算器设定下,记录操作的时间,并可追溯整个操作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3)超声的基本信息。

(4)超声检查有肿块时应测量大小。

(5)超声机器灰阶的调整状态。

(6)扫描中心点须摆放在病变中心区。

(7)部位标识及超声探头摆放的方向。

乳腺超声影像描述词汇与报告要求

1.背景的回波特质

(1)均匀,且为脂肪。

(2)均匀,但有乳腺腺体及结缔组织。

(3)不均匀。

2.肿块

(1)形状(shape):椭圆形、圆形、不规则。

(2)方位(orientation):平行(肿块与胸大肌平行)、非平行。

(3)边缘(margin):界限清楚(circumscribed)及不清楚。不清楚分为模糊(indistinct)、有锐角(angular)、微小叶状边缘(microlobulated)、针状(毛刺状)(spiculated)。

(4)边境(lesion boundary):①明显区分(abrupt interface),即病灶与周围组织可清楚区分;②超声回声光晕(echogenic halo),即病灶周围有白色光晕。

(5)内回声:①肿块无内回声如水泡,内回声与皮下脂肪比较时呈现无回声;②高回声;③复杂性囊泡;④同构型内回声(isoechoic),即内回声与皮下脂肪相同;⑤有高回声及低回声。

(6)后部回声特征(post acoustic feature):无改变、加强型、衰弱型、加强及衰弱特征混合。

(7)周围组织变化:乳管不正常扩大或变形、Cooper韧带变形或变直、水肿,腺体结构扭曲(architectural distortion)、皮肤变厚、皮肤凹陷。

3.钙化点

(1)大钙化点(>2mm)。

(2)微细钙化点(<2mm)。

(3)可依据存在的位置,分为肿块内或肿块外。

4.特殊病变

如众多微小囊泡,皮肤上肿瘤,内乳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肿大。可描述为有或无,分布在病灶旁边,周围血流增加。

在作出检查结论前须了解下列情况:所使用的仪器及探头频率、病史、过去影像检查情况,比较不同影像如乳房X线及MRI检查的发现,并了解患者来源及做超声的原因、目的。

5.病灶评估分级

依据所发现的异常及病灶的恶性程度给予BI-RADS分级。

0级:超声检查无法立即作出结论,须其他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

1级:无异常发现。

2级:有非恶性影像发现如囊泡、良性肿瘤,已经数次检查无变化。

3级:可能良性,须短时间内复诊。归于此类的肿块,最后诊断其恶性的比例须在2%以内。

4级:可能为恶性病症,恶性发生的可能性为3%~94%,须进一步活检。依据恶性程度,再分成4a、4b、4c 3种,可能更符合临床需要(恶性程度的可能性分别为3%~49%、50%~89%及90%~94%)。

5级:极可能(≥95%)为恶性病灶,须立即做活检。

6级:已做活检,确诊为恶性。

6.处理建议

完成对病灶的评估及分级后,还应给出处理建议,到此即完成一份完整报告。

超声图像记录方法

在许多触诊不到或非肿块的病变,在超声检查时应正确地指出病变所在位置,这一点尤为重要,可供治疗疗效的评估,也可正确地追踪肿瘤大小变化。肿瘤的位置可分左、右乳房或双侧性,病变位置分成内上、内下、外上、外下及乳晕后方,但较客观、易沟通的模式则是依时钟方向来记录(1~12点钟,以30分钟为间隔记录)(图10-3),另外还有肿瘤中心点距离乳头的距离。而所在乳房位置的深浅则依患者平躺后在超声呈现的深浅分为3个层次(A、B、C层):A表示在表浅1/3,B表示在中间1/3,C表示在深部1/3处。此深度记录在手术时极为重要,良性肿瘤切除时可依深度而探查到肿块,而恶性肿瘤切除时可作为安全边缘的参考。如右8/1,C,即表示病变位置在右乳房8点钟,距离乳头1cm处,在乳房的中下层。肿瘤大小的表示:肿块的最大径为长度,其垂直方向的最大径为宽,再加上深度(图10-4)。

图10-3 乳房超声检查病灶记录图标

图10-4 乳房肿块超声大小测量示意图

所谓纵横比(longitudial-transverse ratio, L/T ratio)如图10-4所示,以纵轴大小(其大小的测量不包括边缘光晕)除以横轴大小来表示。此与肿瘤方位(orientation)有相同含义,平行肿瘤通常纵横比较小,归类为良性肿瘤;而非平行肿瘤,其纵横比较大,偏向恶性特征。

质量管理

乳房超声检查因仪器不同及个人操作经验的差异而无法标准化,也因影像无法全程记录及影像复杂,导致较高的假阳性及较低的乳腺癌检出率。因此,适当的质量规范是必须的。质量管理的标准如下。

一、建立组织章程及检查仪器人员资格:由执行单位制订乳房超声操作规范,包括机器的标准、探头的要求、操作人员和判读医师的定期培训及资格限制,并建立影像储存质量要求,也须照顾到患者就医的隐私。

二、制订诊断、筛查流程并监测:对不同的患者(有症状或筛查)制订不同的流程,妥善应用不同影像学检查工具,并相互结合,以减少重复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患者辐射暴露量,提高乳腺癌检出率,减少假阳性。同时制订监测指标,随时监测机构内个人的诊断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有疑难个案,需有团队会议解决的机制。

三、制订超声报告内容:乳房超声报告单必须有完整的内容呈现,包括以下项目:①患者基本数据;②检查适应证或筛查时的初步判读分类;③乳房致密度的分类及其他影像检查情况;④肿瘤特性的描述;⑤最后诊断的分级(通常以BI-RADS的0~6为分级标准);⑥进一步随访或检查的建议。

建立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诊断正确率及提高乳腺癌检出率,尤其是非0级乳腺癌的检出率。若能提高浸润性乳腺癌的检出率,可避免过度诊断,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为提升乳房超声检查质量,检查者对乳腺癌的病因形成、乳腺癌的发展变化及对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性乳腺癌的不同临床表现皆要有深入了解,再通过先进仪器、团队的分工及合作,提高影像质量,使微小病灶能借用不同工具早期检测,无论诊断或筛查皆须遵循循证医学建立的流程操作,避免误诊。检查单位也需建立自我监测标准,定期监测单位及个别医师检查工具的有效利用及诊断正确性,接受单位认证并取得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