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晕痣型白斑)(皮肤病学 色素性皮肤病)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晕痣型白斑)(皮肤病学 色素性皮肤病)

导语: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晕痣型白斑)属于皮肤病学下的色素性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晕痣型白斑)主题,主要讲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白癜风,白斑,晕痣等方面医学知识。

本病又称晕痣(halo nevus),可能是白癜风的一型,有时和白癜风同时发生。通常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退色而皮损继续发展。1887年Hebra首先记载了以色痣为中心的白斑,1916年Sutton进行详细研究,并认为是白癜风的一个少见病种,故又称为Sutton白斑或Sutton痣。与此同时日本人筱本更从组织上确认了以痣为中心的白斑,其性质与白癜风一样。1923年Stokes结合临床和组织学研究,确定了中心痣是痣细胞痣。1936年Feldman和Lashinsky建议使用晕痣为病名。

临床症状

损害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少见。单发或多发,是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均匀一致的白晕逐渐增大到0.5~1cm或更宽些。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同时发生,或者围绕整个痣周围间隙发生。其边缘无色素增殖。偶尔出现同心圆损害,在白晕的外围又绕以一淡色圈。中央痣可以退色而遗留红色小丘疹,变平、最后消失,其消失时间在5个月到8年之间,随后一些白晕也渐消退,但更为常见的是白斑持续很久或继续扩大。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患者症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色素脱失,中央有一小色痣

大多数患者晕痣的中央痣为自幼或原先存在的痣,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后,痣周围突然发生白斑。色素痣受到抓伤、冷冻、激光术后诱发白斑,转为晕痣。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痣为中心,亦有是毛痣、蓝痣、先天性巨大型痣、乳头状痣,更少见的如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老年疣、扁平疣、肉样瘤、扁平苔藓、瘢痕、瘢痕疙瘩、银屑病等,间或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黑素瘤。故晕痣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应排除其可能伴发恶性黑素瘤。恶性黑素瘤患者伴发晕痣,提示恶性黑素瘤不易转移扩散,预后较好。

晕痣与白癜风在同一患者中的发病率文献中报道不一,据统计资料有1%~47.8%的晕痣患者发生白癜风,约有0.5%~50%的白癜风患者伴发晕痣,其中又以泛发性白癜风患者的晕痣发病率高。由于晕痣的白晕与白癜风的脱色,两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呈白色的色素脱失斑,在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方面的改变也相类似,又由于有的病例当晕痣中央痣消失后,其白晕扩大,随之身体其他部位陆续发生新白斑的病例,因此研究者大多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类型。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组织病理:通常晕痣组织病理示混合痣,少数为皮内痣或交界痣。其特点为痣周围及真皮内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与痣细胞混合在一起。晚期痣退化时痣细胞消失,炎细胞也消退。白斑处病理变化同白癜风。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与淋巴细胞浸润相接触的痣细胞和黑素细胞有损伤,痣细胞胞质有空泡形成、胞质凝固和黑素体自噬现象。角质形成细胞亦有空泡变化,朗格汉斯细胞增多。

诊断治疗

晕痣容易诊断。以色痣为中心的晕痣须与痣周围白癜风(perinaevus vitiligo)区别。后者是白癜风偶然波及到痣周围,或是靠近痣的皮肤,这是由于应用脱色剂所造成的。

晕痣一般无需治疗。晕痣的中央若以冷冻、激光或手术除掉,则有白晕扩大及继发白癜风的倾向。晕痣伴发白癜风时,应按白癜风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