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皮肤病学 皮肤脉管性疾病)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皮肤病学 皮肤脉管性疾病)

导语: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脉管性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题,主要讲述血栓,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方面医学知识。

同义名为血栓性静脉炎后综合征(Post-thrombophlebitic syndrome),血检形成后综合征(PTS)是血栓形成后致静脉压增高,并引起静脉和局部皮肤一系列改变的疾病。

成人发生PTS的危险因素有复发性近端血栓形成和肥胖,儿童多见于中心静脉补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形成PTS。血栓形成后静脉即使再通,而静脉瓣膜受到损伤,管腔不规则,造成瓣膜闭锁不全或功能丧失,近心端压力随着时间延长而渐增高,发生静脉血液逆流和静脉功能不全。偶尔栓塞静脉不能再通,发生纤维化或钙化,静脉流出阻力加大,进一步增加静脉压,液体和大分子物质从毛细血管外渗,红细胞溢出,血红蛋白沉积,发生炎症反应,局部缺血、纤维组织增生或钙化,由于缺血或钙质通过皮肤排出等因素而发生溃疡。

50%~75% DVT后可发生PTS,DVT位置越靠近心端,发生PTS的危险性愈大,可发生于DVT后不久或数十年后,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血栓形成后损伤可使DVT进一步发展,或发生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形成水肿,水肿最初或主要位于踝部,久后可转化为无凹陷性淋巴水肿。静脉高压后皮肤改变有小腿和内踝周围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亦可有皮肤红斑、局部发热和有触痛;或发生淤积性皮炎;或轻微外伤及感染后发生糜烂和溃疡,溃疡多位于小腿内下方至内踝部位;因组织纤维化进行性增剧,血管腔狭窄持续发展,感染的反复侵袭和脂膜炎症,最终皮肤呈“木板样”硬化,即形成脂肪皮肤硬化症,环绕于小腿下1/3处,而其上方仍有水肿;皮下组织可发生钙化,钙质经皮肤排出处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组织病理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以慢性炎细胞为主的浸润,红细胞外渗,含铁血黄素沉积,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钙盐沉着,晚期见静脉管腔狭窄,内膜增生,管壁增厚。

在DVT后出现静脉和皮肤有一系列改变时即可作出诊断,根据血栓形成史可与原发性静脉曲张伴深静脉功能不全、原发性浅表静脉功能不全最终导致深静脉系统功能代偿失调和其他静脉性疾病(如Kipple-Trenay综合征、Parkes-Weber综合征、静脉瘤、Ehlers-Danlos综合征、动静脉瘘、慢性静脉梗塞)等鉴别。

在DVT后着弹力袜可使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减少一半,其他治疗参见静脉曲张和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