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刺伤(皮肤病学 水生生物所致皮肤病)
海绵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已知约有1万种,除150种淡水海绵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体表有造骨细胞,能生成骨针。浅海的海绵多属钙质海绵纲,产生钙质骨针,深海的海绵多属硅质海绵纲,产生硅质骨针,有的海绵没有骨针而有网状的角质丝。海绵的骨针分单轴和三轴两大类,大都细小不能伤人,只有少数骨针硬而长者才能刺伤皮肤,释放出体内的毒汁,使皮肤发生炎症。
海绵的种类虽多,但大部分不伤人,只有少数为毒海绵,它们的外表是由碳酸钙或二氧化硅形成的坚硬骨刺,可刺伤皮肤,同时释放出体内的毒液,但刺伤皮肤引起的创伤性损害较其毒性反应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
由于海绵的种类不同其毒性大小也不一样,加之机体的反应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一)闪光海绵(Fire sponge,Tedania ignis) 生长于海底,分叉,呈朱红色或橘红色。常有各种小的水生生物躲藏在它的中央腔内。当其分枝从母体上断裂下来,接触到下海作业者的皮肤时,可引起瘙痒或刺痛感,几小时以内局部肿胀、僵直、受累指(趾)不能动弹,2~3天后症状可逐渐消退。闪光海绵也可引起多形红斑样皮疹,这可能是由于某种药理活性物质所致,也可能属于过敏反应。
(二)毒性发髻状海绵(Oison bun sponge,Fibula nolitangere) 生长于较深的水域。这种海绵刺伤皮肤后可出现闪光海绵所致的症状,但较严重,并可出现痛性痉挛及局部蚁走性疼痛感。
(三)红海绵(Tedemia ignis) 引起的症状较前两者明显,被刺伤皮肤可出现红斑、大疱及化脓,指(趾)水肿僵硬,关节强直,活动受限,并能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和中毒反应。有人认为这种症状除海绵的毒性作用外,可能和某些寄生在海绵体内的小的水生生物引起的刺胞皮炎有一定的关系。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加强个人防护,下海作业前要戴上手套,切勿直接接触海绵。
(二)治疗 一旦被海绵刺伤,立即用海水冲洗并同时用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患处拔出刺入皮肤的断刺。若断刺刺入皮肤较深或断裂后残留在皮内不易拔出,可用手术的方法取出,否则易在皮内形成肉芽肿。取净断刺后局部给予消炎止痒药物,以防继发感染。症状严重或出现中毒症状者给予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并作对症治疗。有报道局部皮肤及时外用稀醋酸可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