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皮肤病外用制剂及临床应用(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皮肤病外用制剂及临床应用(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导语:皮肤病外用制剂及临床应用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病治疗学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皮肤病外用制剂及临床应用主题,主要讲述皮肤病,药物治疗等方面医学知识。

粉剂

粉剂又称散剂,是一种或多种干燥粉末状药物均匀混合制成,具有吸湿和减少外界对皮肤摩擦的作用。应用于急性皮炎的早期或涂擦药膏后外撒粉剂,以利吸收和附着。粉剂若用于渗出或破溃的部位则容易结块,也容易形成结痂,有皮肤刺激及肉芽形成的缺点。

粉剂有植物性和矿物性两种,前者容易吸收水分,但容易发酵变质;后者吸收油脂的能力较强,不易变质。植物性粉剂有淀粉(amylum)及麦粉(amylum tritici),矿物性粉剂有硬脂酸锌(zinc stearate)、高岭土(kaolin)、氧化锌(zinc oxide)及滑石粉(talc)。各种粉剂的密度不同,如氧化锌的密度大,容易黏滞在皮肤上;滑石粉很轻,容易飞扬,因此要适当地配制。很多粉剂都含氧化锌,具有杀菌和覆盖作用。含有滑石粉(主要成分是硅酸镁)的粉剂具润滑和干燥作用;粉剂中加入硬脂酸盐可以增强与皮肤的黏附力。炉甘石是一种常用粉剂,与皮肤颜色接近,含有98%氧化锌和10%氧化铁,具有收敛、止痒作用。有些非处方抗真菌药就是制成粉剂的,如足粉(组成为:水杨酸2.0、硼酸10.0、氧化锌10.0、滑石粉78.0)。

软膏

软膏剂是易于涂展的半固体制剂,具有保护、水合及润滑作用,通常以碳氢化合物或亲水性的物质(使水溶性的药物能够被吸收)为基质。软膏按基质不同可分为五类:烃类基质、可吸收性基质、油包水乳剂(含水小于24%)、水包油乳剂(含水大于31%)和水溶性基质。烃类和可吸收基质的制剂通常被称为“油膏”,称油包水乳剂基质制剂为“脂”,水包油乳剂基质制剂被称为“霜”。药剂学将这五种制剂都归类于软膏剂,因此2000年版及之前的中国药典有软膏剂但无霜剂。

烃类基质:又称油性基质,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类物质混合而成,其中凡士林(白凡士林由黄凡士林经漂白而成,两者成分相同)应用最为广泛。如加入5%~1 0%的羊毛脂可增加其深入性和吸水性。由于烃类基质可防止皮肤水分蒸发,常称为润肤剂。这种基质较油腻,会污染衣物。硅油基质由交联的氧原子和硅原子键合有机物质(如苯基,甲苯)而成,是很好的保护剂。可用于尿布皮炎、尿失禁症、褥疮和结肠造口部位。烃类基质通常很稳定,不含防腐剂。此类基质水不溶,因而不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例:盐酸金霉素软膏
盐酸金霉素 100万U
白凡士林 89g
羊毛脂 10g

此剂用于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浅表皮肤感染。

可吸收性基质:可吸收基质中含有亲水性物质,适用于水溶性药物。亲水性(极性)化合物有羊毛脂及其衍生物、胆固醇及衍生物、部分脂化的多元醇(如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等。这类基质易于涂展、具亲水性,可制成乳剂,是很好的润肤剂和保护剂,不含水分、用药时较为滑腻,但比烃类基质容易清除。无水羊毛脂和亲水性凡士林即属此类。

例:复方蒽林软膏
蒽林 0.25
尿囊素 2.0
水杨酸 0.25
氯仿 2.5
2-6叔丁基对甲酚 1.0
十六醇 13.5
十八醇 13.5
液状石蜡 20.00
凡士林 适量制成100

此剂可用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静止期的治疗。

油包水型乳剂(脂):乳剂是指一种或多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在乳化剂作用下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的两相系统。油包水乳剂以油相为分散介质,水含量不超过24%。如果不振摇或搅拌的话,两相是相互分离的。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在两相中均可溶,有包绕分散的小滴并阻止小滴聚结的作用。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季铵盐化合物、司盘(山梨坦酯)以及吐温(聚山梨酯)。乳剂中常加人防腐剂以延长储存期。油包水乳剂油脂性不大,易涂展于皮肤,作为润肤剂可保护皮肤表面固有脂膜,其中的水分蒸发时还有致冷作用。此种制剂可与适当的主药配成所需要的乳膏。

例:硅油乳膏
甲基硅油 20.00
液状石蜡 10.0
硬脂酸 8.0
十六醇 5.0
吐温60 1.0
A-20平平加 1.5
甘油 20.0
尼泊金乙酯 1.0
蒸馏水 适量制成100

此剂可作外用药的基质,能提高主药的利用度,降低主药浓度。

水包油型乳剂(霜剂):水包油型乳剂中的水含量大于31%。有时制剂中水相含量可高达80%。这类制剂是皮肤用药中最常选用的剂型之一。水包油型乳剂非常易于涂展、不油腻、可用水清洗、易从皮肤和衣物上擦除。这种乳剂中通常都添加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烷基酯等)以抑制霉菌生长。此外,水包油型乳剂中还添加有保湿剂,如甘油、丙二醇或聚乙二醇以防止膏体失水。油相一般可选用十六醇或硬脂醇(石蜡),能稳定制剂,用于皮肤时比较柔滑。用药后制剂水分蒸发,水合度很小的油相成分和浓缩了的药物留在了皮肤表面。

例:水包油型乳剂配方举例
硬脂酸 120.0
司盘60 60.0
吐温60 100.0
蒸馏水 720.0

此配方为非离子型基质,比较稳定,可广泛配伍各种药物。

水包油型乳剂配方举例
十六醇 160.0
白凡士林 400.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0.0
蒸馏水 430.0

此配方为阴离子型基质,不能与盐类配伍,如盐酸苯海拉明、达克罗宁等,可加入非极性药物,如依沙吖啶、呋喃西林、黑豆馏油,亦可作为化妆用品使用。

水溶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主要或全部由各种聚乙二醇构成。根据分子量的不同,聚乙二醇可以以液体(聚乙二醇400)或固体(聚乙二醇4 000)状态存在。这类制剂不会腐败,也不易生长霉菌,因而不需要添加防腐剂。水溶性基质的封包效果不如油包水型乳剂。另外,这种基质不着色、不油腻、易于洗除。这种配方不含水分,制剂中的药物释放很差,因此适用于要求皮肤表面药物浓度高而经皮吸收差的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和外用的抗生素(莫匹罗星)等。

凝胶剂是最常见的水溶性基质制剂,配方中含有水、丙二醇,和(或)聚乙二醇及纤维素类衍生物或卡波姆,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交联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分散于液体网架中形成凝胶。其中所含的水或醇在用药后蒸发,药物则浓缩沉积于制剂中。因此无论药物的水溶性如何,都可以很快从基质中释出。凝胶剂外观透明、易于涂展和清除,应用广泛。凝胶剂也适用于毛发部位。但凝胶剂缺乏保护或润肤作用,如制剂中含有高浓度的乙醇或丙二醇,则凝胶会变干或变黏稠。凝胶剂需添加防腐剂。

例:凝胶基质
甘油 10.0
卡波姆940 0.5
三乙醇胺 0.5
蒸馏水 89.0
制成 100.0

糊剂

糊剂是将高浓度(30%~50%)的粉末均匀加入烃类基质或油包水型乳剂基质而成的制剂,粉末不溶于软膏基质。常用的粉末为氧化锌、淀粉、碳酸钙、滑石粉。糊剂可使有刺激性或着色的药物(蒽林)只在局部起效。糊剂具有不可通透的屏障功能,可用作保护剂或遮光剂。糊剂通常比所用的原基质要更黏、更硬一些,与软膏剂相比,它更干燥,油腻性和封包性均不如软膏剂。

在寒冷季节和高寒地区,糊剂中的粉剂要低于50%.可酌加液状石蜡、植物油代替凡士林,使稠度适宜。如需加入其他药物时,应保持粉剂原来的比例。糊剂不宜用于毛发处。如必需使用,则应剪去毛发或加入29%的软皂。

敷剂也属糊剂,是一种用于患处皮肤的湿固体颗粒,有时需加热用药。以往使用的敷剂含有谷粉、草药、植物和种子等。现在的敷剂通常由多孔聚糖酐珠粒构成,具有清洁创面和吸收的作用,可用于渗出性皮损,如褥疮和腿部溃疡。

脂肪性糊剂 :由大量的粉剂(25%以上)与脂肪性基质(凡士林为主)混合而成,稠度较高,在体温状态下不熔,作用有:

  1. 吸收分泌物和保护创面;
  2. 保护患处,隔离空气,对将要愈合的创面有吸湿和干燥的作用;
  3. 不妨碍皮脂和汗腺的分泌;
  4. 性温和,刺激性小,作用浅表,适用于脓痂性、鳞屑性皮肤病以及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例:复方氧化锌制剂
氧化锌 15.0
淀粉 15.0
液状石蜡 12.5
白凡士林 加至199.0

此配方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用此剂可作为其他糊剂的基质。

水溶性凝胶基质糊剂:多以甘油明胶、淀粉、甘油或其他水溶性凝胶为基质制成,其中固体粉末的含量一般较脂肪性糊剂为少。水溶性凝胶糊剂常在脂肪性糊剂不适用时使用,例如口腔溃疡,或在渗出液较多的创面。脂肪性糊剂不易与分泌物混合,甚至阻留分泌液使之形成微生物繁殖的良好条件,此时使用水溶性凝胶糊剂较为适宜,且洁净而极易洗去。此种制剂有收敛、止痒作用,用于亚急性湿疹和皮炎,也可作为糊剂的基质。

例:口腔溃疡捌剂
盐酸洁霉素 0.5
醋酸地塞米松 0.04
盐酸丁卡因 0.5
硫酸锌 1.0
甘油 4.0
尼泊金乙酯 0.05
淀粉 5.0
羧甲基纤维素 2.0
蒸馏水 适量制成100

此方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迅速止痛、消肿、消炎、生肌、收敛的功效。

乳剂型糊剂:制剂中除含25%以上固体粉末外,其余用乳剂基质制成。其吸湿性强,作用较深入,一般用于较潮湿的斑块状损害。

代表性制剂有1-2-3糊剂,处方中醋酸铝溶液、羊毛脂和氧化锌糊剂分别各占1、2、3份,在此剂中可根据需要加入0.05%呋喃西林、0.1%依沙吖啶、1.25%~2.5%~5%~10%的黑豆馏油等,制成具有不同疗效的1-2-3糊剂。

1-2-3糊剂配方
羊毛脂 33.4
氧化锌 12.5
淀粉 12.5
凡士林 25.0
醋酸铝溶液 16.7
制成 100.0
乳剂型糊剂配方
氧化锌 12.5
淀粉 12.5
十六醇 3.0
司盘60 1.0
醋酸铝溶液 16.67
凡士林 54.33
制成 100.0

这两种剂型都可以与需要的主药配制各种药膏。

溶液剂

溶液剂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澄清均质的液体。溶液剂可以是水性的、醇水性的或非水性的(乙醇、油类或丙二醇)。

水性溶液:常用的水性溶液包括生理盐水、高锰酸钾溶液(1:5 000-1:10 000)、硼酸溶液(3%)、0.1%依沙吖啶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等,可作为清洁、保护、湿敷,用于有感染和渗出的损害。5%醋酸铝(1:20~1:40)可用于急性渗出的糜烂面,有收敛及减少渗出的作用。

醇水性溶液:醇水性溶液醇含量在30%以下,如复方甘油溶液,有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用于皮肤干燥和老年皮肤瘙痒症时,加入1%液化酚可有止痒功效。

例:复方甘油溶液
甘油 20.0
95%乙醇 14.0
蒸馏水 加至100.0

醇水性溶液剂中醇含量在50%~95%时也称为酊剂。如常用的碘酊。

例:2%碘酊
2.0
碘化钾 10.0
乙醇 加至50.0
蒸馏水 加至100.0

含挥发性药物(挥发油)的醇水性溶液剂称为醑剂,醑剂中乙醇的浓度较高,一般都在60%-90%。现在临床已很少使用醑剂外用治疗。

非水性溶液:这是一类以非水溶液(乙醇、油类或丙二醇等)配制而成的溶液剂。火棉胶剂即属此类。火棉胶剂可分为三类:

火棉胶:火棉、乙醚和酒精的混合物,其形成的薄膜不具塑性,易于破裂。

弹性火棉胶:由火棉胶、蓖麻油与松香制成,形成薄膜有一定的塑性,不易破裂。

含药火棉胶:是由药物和弹性火棉胶制成,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火棉胶的特点是:使用时用软刷涂于皮肤上,溶剂迅速挥发而形成一层薄膜用以保护和治疗受伤的表面和伤口,薄膜与患处紧密接触,能增加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促进药物进入表皮,并能延长药效,如用于治疗疣的含10%K杨酸和斑蝥素的火棉胶。

搽剂

搽剂是一种油状、乳状或含醇的非水性溶液剂,常用的溶剂有油、乙醇等,药物溶于油或乙醇皂液中。油性或皂性基质容易涂抹于皮肤上。搽剂一般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可用作诱导剂、收敛剂、止痒剂、润肤剂和镇痛剂。

搽剂按分散相分散体系来分类,有下列几种:

醇溶液型:将药物溶解在乙醇中制成。

例:维生素E搽剂
维生素E 1.0
月桂氮卓酮 2.0
乙醇 加至100.0

此剂可使毛细血管抵抗力,尤其抵御寒冷的作用加强,可改善局部血循环。

混悬型:将药物细粉混悬在植物油中制成。

例:依沙吖啶氧化锌油
依沙吖啶 0.1
氧化锌 25.0
花生油 加至100.0

此剂有保护、收敛和消炎作用,用于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及烫伤等。

乳浊型:根据药物不同的性质,采用适当的乳化剂配制。

例:炉甘石搽剂
炉甘石 8.0
氧化锌 8.0
花生油 50.0
氢氧化钙溶液 加至100.0

此剂具有润滑、收敛、抗酸性及保护作用。可用于渗出较少的红皮病、亚急性湿疹或亚急性皮炎等。

洗剂

洗剂是指含药物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用于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的液体制剂。大多数洗剂是由细小、离散、不溶解性药物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两相系统,药物含量不高于20%。如果其中的药粉发生聚结并与混合液分离,会导致用药量不均匀,因而洗剂在使用前需要振摇。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洗剂和含尿素或乳酸的润肤制剂等。使用洗剂后其中的水分蒸发可使皮肤产生清凉感。洗剂使用方便,可以均匀覆盖于受累皮肤表面,尤其适用于儿童的治疗。洗剂比软膏剂易蒸发变干,含有乙醇的洗剂对湿疹化或破溃皮肤有刺激性。

按洗剂的分散系统不同可分型如下:

溶液型洗剂:按溶液剂配制,成品应澄明,不含颗粒、沉淀和异物。

例:硫酸新霉素洗剂  
硫酸新霉素 1.0
二甲基亚砜 28.0
甘油 15.0
蒸馏水 加至100.0

此剂的渗透性能好并有杀菌的作用,可用于毛发部位的毛囊炎,也可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由毛囊炎引起的瘢痕疙瘩。

混悬型洗剂:在洗剂中加入粉末,可增加蒸发的表面积。外用于潮湿和渗出性皮肤。

混悬型洗剂蒸发加快可以产生更好的吸湿和冷却作用。制剂中通常含有氧化锌、滑石粉、炉甘石、甘油、乙醇及水,也可加入特定的药物和稳定剂。制剂中可有沉淀,使用前应振摇成均匀的混悬液。另外,制剂中水分蒸发后,粉末成分可能会结块。因此,需告知患者在再次使用前要去除其中残留的颗粒物。

例:炉甘石洗剂
狰喑石 15.0
氧化锌 5.0
甘油 5.0
氢氧化钙溶液 加至100.0

瘙痒剧烈可加入酚或薄荷,有感染时可加入0.1%依沙吖啶。

乳剂型洗剂:配制时充分乳化、振摇后没有分层现象。

例:黑豆馏油洗剂
黑豆馏油 5.0
氧化锌 20.0
滑石粉 20.0
甘油 5.0
吐温80 2.0
蒸馏水 加至 100.0
   

气雾剂

气雾剂是将药物与抛射剂等附加剂置于有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气溶胶,故称为气雾剂。此外,还有不用抛射剂而形成类似气雾剂的一些器械,如汽化器、喷雾器及雾化器等。

外用气雾剂可用于释放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粉剂以及半固体制剂中的药物。药物溶于液体中并置于非极性烃类混合物的压缩气体内。根据药物的分散状态不同,气雾剂可分为二相或三相气雾剂。也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浊型气雾剂。

常用的抛射剂为氟氮烷烃(氟里昂),可作脂溶性药物的溶剂,因它污染环境有被淘汰的趋势。此外还有碳氢化物类,如丙烷、丁烷和异丁烷,它们性质稳定、低毒,但易燃,常与氟里昂烃类抛射剂合用。

气雾剂对湿疹化和破溃皮肤无刺激,对直接用药会产生疼痛或难以用药的皮肤尤其适用。气雾剂给药后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药物薄层,使药物消耗最小化,且剩余部分不会受到污染。气雾剂使用方便(尤其是毛发部位),患者满意度高,但缺点是价格贵且有潜在的生态学损害。

例:神经性皮炎气雾剂
丙酸氯倍他索 0.05
成膜材料 50.00
丙酮 44.75
氟里昂-12 加至100.0

成膜材料可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醋酸乙烯酯(PVA)将两者混匀即成。

气雾泡沫剂

这是一种全新的不耐热的、低残留的泡沫载体,在转运治疗药物使其穿越皮肤方面有优势,包括不受屏障效应的影响。目前有倍他米松17戊酸酯(betameffiasone 17 valerate)及丙酸氯倍他索(clobetasol propionate)气雾泡沫剂上市。其他尚在研发之中的产品有氯林可霉素和酮康唑的泡沫载体。泡沫剂中除含有药物外,还含有发泡剂(一种表面活性剂)、溶剂(水和乙醇)及压缩气体。使用时迅速产生泡沫,在皮肤上受热或涂擦时受热使泡沫破裂。含乙醇的泡沫剂在使用几秒钟后残留量就会很少。

一系列的体外研究证实,与其他外用剂型相比,泡沫剂具有以更快速度转运活性药物的能力。这种新型的泡沫剂利用一种非传统“快速渗透”途径来转运药物,有可能是泡沫中的某些成分(醇类?)起到了渗透增强剂的作用,可逆性地改变了外角质层屏障的性质,从而驱使被转运的药物经细胞内途径穿过皮肤黏膜。传统的局部药物转运载体则与之相反,必须首先取决于角质层中细胞间隙的水合作用从而完成药物转运,药物渗透相对较慢。

泡沫从容器中释放出来后所经历的物理变化对于药物透过和渗透角质层的速率有着重要影响,当药物在基质一皮肤界面处于饱和溶液时就可有最大限度的药物转运。泡沫剂中挥发性成分的蒸发,使药物在界面处富集,出现短暂的药物饱和或过饱和,转运速率明显增强。此外,药物的过饱和也可导致角质层中药物储库的形成。

除了增强药物的透过和渗透,对炎性皮损及对机械外力非常敏感皮损而言,泡沫剂更容易应用和涂布。泡沫剂用药后少残留甚至无残留,无软膏剂用药后的油腻感。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与其他局部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时,不影响其他药物的稳定性,还可增强其他药物的经皮渗透。

栓剂

栓剂是置人人体腔内的固体制剂,其熔点接近体温,进人人体腔后,基质熔化、软化或被体液溶解,释放出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根据基质性质的不同可将栓剂分为两类:

  1. 脂肪性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可可豆油、香果脂氢化植物油等。
  2. 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甘油明胶、聚乙二醇(PEG)、单硬脂酸酯(S-10)、吐温61。
例:吐温基质
吐温61 60.0
吐温60 40.0
制成 100.0

制霉菌素栓剂即用此基质配制而成。

制霉菌素栓剂
制霉菌素 200万U
吐温基质 适量
制成 10粒

硬膏剂

硬膏剂是一种黏柔带韧性的固体制剂,涂于布质或纸质裱褙材料上形成一层薄膜。给药时贴于皮肤,受体温的作用而变软。其黏着力强、简便清洁,对给药部位的皮肤有保护作用;而且由于皮脂的溶解和角质的软化,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硬膏剂可分为三类:氧化锌橡皮硬膏、药物硬膏和传统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