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分泌学 > 类似垂体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类似垂体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内分泌学 腺垂体疾病)

导语:类似垂体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属于内分泌学下的腺垂体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类似垂体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主题,主要讲述垂体瘤等方面医学知识。

需与垂体瘤鉴别的疾病众多,主要分为肿瘤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两类。一般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垂体影像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包括相应靶腺功能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超敏TSH测定提高了甲状腺功能减退伴垂体TSH瘤的诊断率。如果诊断错误并实施甲状腺切除术,可加重病情并使TSH瘤进一步生长。TSH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TRH兴奋试验),并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鉴别。治疗主要是摘除垂体TSH瘤,并配合生长抑素治疗,一般可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垂体瘤与生理性垂体扩大及局部良性病变鉴别

垂体瘤与垂体扩大鉴别

垂体扩大有3种可能。确立垂体瘤诊断前,首先应排除生理性垂体扩大(如妊娠、青春期女性、正常儿童等),其次应排除伴蝶鞍扩大的疾病,如空泡蝶鞍综合征、鞍上生殖细胞瘤等;最后要排除原发性甲减、异位GHRH综合征、异位CRH综合征等引起的垂体增生。例如,严重而长期的原发性甲减患者因甲状腺激素缺乏而垂体TSH和PRL细胞增生,除可引起生理性垂体扩大外,有时还在增生的基础上发生垂体PRL瘤或TSH瘤。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鉴别十分重要,因为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原发性甲减所致的垂体PRL瘤或TSH瘤禁忌手术或放射治疗,亦不考虑特殊药物治疗。一般主张在治疗原发性甲减过程中,追踪病情变化即可。

垂体瘤与球后视神经炎或垂体炎鉴别

球后视神经炎(posterior optic neuritis)起病急,视力障碍多局限于一侧性大多在数周内恢复。常伴眼球疼痛和瞳孔调节反射障碍。患者无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影像检查显示蝶鞍正常。垂体炎的形态酷似肿瘤。目前已发现至少4种垂体炎类型,即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cytic hypophysitis)、肉芽肿性垂体炎(granulomatous hypophysitis)、坏死性漏斗-垂体炎(necrotizing infundibulo-hypophysitis)和黄色瘤性垂体炎(xanthomatous hypophysitis)。

  1.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多见于妊娠期后期或产后两个月内,偶见于绝经后;男性占15%。病因未明,可能为病毒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垂体功能减退及腺垂体肿块,前者常见于ACTH缺乏,其次为TSH、LH、FSH、AVP缺乏(尿崩症),可单独或与其他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合并存在。后期可并发空泡蝶鞍综合征,半数患者伴有高PRL血症(肿块压迫垂体门脉系统所致)。垂体肿块可导致头痛(最常见)及视野缺损(32%)。无功能腺瘤及PRL瘤须与垂体炎鉴别,其垂体功能减退表现不及垂体炎出现得早而显著。典型的MRI表现为垂体囊性病灶,呈周边环状强化,垂体柄增厚。但与垂体无功能大腺瘤鉴别困难,最主要的鉴别征象为垂体柄增厚。当表现为实质性肿块时,能被均匀强化,常伴视交叉受压。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检查。
  2. 肉芽肿性垂体炎:常合并结节病或Takayasu病,男女发病率相等,有时合并有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或无菌性脑膜炎。肉芽肿病变中主要为组织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MRI示垂体柄增厚或下丘脑低部 “舌状”扩张。
  3. 坏死性漏斗-垂体炎(necrotizing infundibulo-hypophysitis):也可累及下丘脑,患者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及中枢性尿崩症表现。MRI表现酷似垂体瘤,并向鞍上扩张;组织学检查显示有坏死、纤维化及慢性炎症改变,但无肿瘤证据;术后放疗及糖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坏死性漏斗-垂体炎需与淋巴细胞性垂体炎鉴别,后者几乎均发生于女性,无尿崩症,无组织坏死,垂体柄受累的MRI或CT改变少见。
  4. 黄色瘤性垂体炎(xanthomatic hypophysitis):罕见。具有炎性病理过程,其特点是含有大量脂质“吞噬细胞”。MRI表现为囊性病灶。

垂体瘤与邻近垂体的其他肿瘤鉴别

垂体瘤需与非垂体来源地肿瘤鉴别,主要的鉴别依据是影像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和MRI。

  1. Rathke囊肿:Rathke囊肿的大小不一,囊肿较大时压迫蝶鞍和鞍上结构,引起垂体功能减退。鉴别Rathke囊肿和垂体瘤的敏感方法是MRI。典型的Rathke囊肿为垂体前后叶间的囊性病变,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但不被强化。MRI表现为鞍内和(或)鞍上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或T1WI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或混合信号,但均不被强化。
  2. 颈内动脉瘤:常引起单侧鼻侧偏盲,可有眼球瘫痪及腺垂体功能减退表现,蝶鞍可扩大。对该类患者如误诊为垂体瘤而行经蝶窦垂体切除术将危及生命,因此垂体瘤患者需仔细排除颈内动脉瘤可能,确诊依赖于MRI和血管造影。鞍旁动脉瘤的CT表现为略高密度影,周边弧形或结节状钙化伴邻近骨质吸收;瘤腔内显著强化。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和搏动伪影。
  3. 鞍旁肿瘤:一般先用影像检查排除鞍旁肿瘤(如颅咽管瘤、Rathke囊肿、动脉瘤、皮样囊肿、脑膜瘤等,参见此表),其次排除垂体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如结节病、Hand-Schueller-Christian病)。
  4. 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的好发年龄5~10岁,成年人的好发年龄40~50岁。70%的病例表现为鞍上肿块并鞍内小病灶,5%的病变完全位于鞍内,病变沿斜坡向后发展,侵入后颅窝。视交叉受压引起双颞侧偏盲或单侧视野缺损。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儿童患者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颅缝分离及脑凹压迹增多。下丘脑损害者伴有多种下丘脑功能紊乱表现,如尿崩症、多食或厌食、发热、肥胖等。压迫垂体门脉系统的女性常出现月经失调、闭经、不育;男性毛发脱落,性欲减退,少数出现性早熟、肢端肥大症、溢乳症等。鞍上型的X线表现为蝶鞍压扁和床突损害;鞍内型颅咽管瘤使蝶鞍前后径扩大如蝶形,常有钙化斑块或囊壁钙化,呈弧线状或蛋壳状;易与垂体瘤混淆,确诊依赖于MRI及内分泌功能检查。CT平扫的表现为囊性变(90%)伴钙化,90%的患者可被强化(实体部分结节状或环行及包膜强化)。MRI表现为T1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而T2表现为中等或明显高信号(混杂信号),但可见到正常垂体。
  5. 鞍上生殖细胞瘤:多见于男性儿童,病灶位于垂体柄或下丘脑。CT平扫见等或高密度肿块,增强后呈均匀的一致性强化。MRI表现为T1等或稍低信号,T2等或低信号。囊变者的信号不均,囊肿为高信号,50%的病例为多发性。
  6. 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女孩多见。视力改变常先发生于一侧,视力丧失发展较快。患者可表现为无痛性进展性视力丧失和眼球突出,但无内分泌功能障碍。蝶鞍正常,视神经孔扩大。
  7. 异位松果体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常有渴感丧失、慢性高钠血症等表现。也可伴有尿崩症或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蝶鞍无异常,MRI显示肿瘤。
  8. 脑膜瘤:部分脑膜瘤的影像表现类似于蝶鞍区肿瘤,内分泌功能检查仅有垂体柄受压引起的轻度高PRL血症,易误诊为无功能垂体瘤。鞍结节或鞍膈脑膜瘤好发于50岁以上女性。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70%~75%)、部分钙化(20%~25%)和瘤内或瘤旁囊变(2%~3%);邻近骨质增生处可见骨硬化、骨皮质不规则或内生骨疣。MRI表现为所有序列上的信号都与脑皮质信号相等,可伴有水肿(50%~65%)、不典型坏死与囊变或出血(25%),强化显著但不均匀(90%)。部分有“硬膜尾征”表现(增厚的硬脑膜随着远离肿瘤而逐渐变细)。
  9. 脊索瘤:CT平扫表现为以斜坡和岩状尖为中心的略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常伴有邻近骨质破坏。50%有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内可见囊性变。增强后可见肿瘤不均匀强化,但囊变区无强化。MRI的典型特征为T1高信号消失,代之以不均匀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病灶呈分叶状,边界较清。动态MRI扫描显示缓慢持续强化,表现为平扫T1呈等或略低信号;T2呈不均匀显著高信号,高信号内常可见点状或线状低信号。

散发性垂体瘤与伴有垂体瘤的遗传综合征鉴别

部分垂体瘤是遗传综合征的成分之一,如McCune-Albright综合征、1型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MEN-1)、MEN-1样表型(MEN-1-like phenotype,MEN-4)综合征、Carney复合症(Carney complex)和垂体瘤易感综合征(pituitary adenoma predisposition syndromes)等。儿童垂体瘤少见,散发性而遗传背景很明显(如MEN-1、Carney 复合症、家族性GH瘤、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等);以垂体窝腺瘤和颅咽管瘤最多见,组织学上几乎全部为良性。垂体瘤因处于生长发育期,内分泌功能紊乱明显,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视力障碍、生长停滞、青春期发育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