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腔护理学 > 口腔医学 > 慢性下颌下腺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口腔医学 唾液腺的炎症性疾患)

慢性下颌下腺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口腔医学 唾液腺的炎症性疾患)

导语:慢性下颌下腺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属于口腔医学下的唾液腺的炎症性疾患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口腔医学 慢性下颌下腺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主题,主要讲述下颌下腺炎,下颌下腺,唾液腺炎症,唾液腺等方面医学知识。

慢性下颌下腺炎为常见下颌下腺病变,由于发作后部分患者的下颌下腺肿大,质地较硬,不能完全消退,在国外文献上常称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chronic sclerosing sialadenitis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或称Kuttner瘤(Kuttner tumor)。也有部分慢性下颌下腺炎表现为下颌下腺反复肿胀,发作时肿大,缓解期完全消退。

病因病理

慢性下颌下腺炎约半数以上是由下颌下腺结石引起,少数患者有口底受伤鱼刺扎破口底史,愈合后瘢痕挛缩,导管狭窄有关。唾液腺结石的形成最早可能由于唾液内电解质成分异常,唾液的黏稠度增加,上皮脱落或异物在导管内,电解质沉积在上,由小到大逐渐形成结石,随着病变的发展,唾液排出受阻,引起逆行感染,造成腺体炎症改变,腺体变性,实质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破坏腺实质由增生的纤维组织修复。Seifert报道其病理变化由轻到重表现为从导管周围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到弥散性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周围纤维化到导管周围有明显玻璃样物包绕,腺实质萎缩。最后腺实质大部分由明显增生纤维组织代替,腺体较硬,导管系统大多被破坏。此外,有学者对其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早期导管周围有分泌IgA的浆细胞增加,以后IgG浓度也上升,提示随病变进展,可引起下颌下腺自身免疫性组织破坏。

临床表现

慢性下颌下腺炎好发年龄30~6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病期多在1年左右,短到数天,长到几十年,可单侧发病,亦可双侧发病,少数双下颌下腺、腮腺都受累。早期症状轻微,常只有局部微胀感,部分患者长期无明显症状,但行下颌下腺造影检查发现明显形态改变。多数患者在进食时下颌下区发胀,甚至肿大,疼痛,进食后逐渐消退。部分患者述口底有异味。检查下颌下腺常弥散性肿大,质中偏硬,边界清楚,导管口可红肿,挤压分泌物可浑浊或稀脓分泌或胶冻状分泌。双合诊常可及沿下颌下腺主导管走行区成条索状增粗的主导管。部分可及结石。有些患者自述从口底排出小结石,腺体症状减轻。

X线检查表现

慢性下颌下腺炎怀疑结石引起者,先拍平片检查有无阳性结石,怀疑主导管前段结石者拍下颌横断面片,后部结石拍下颌下腺侧位,怀疑轴柄角结石可拍下颌下腺后前斜位。如果未发现阳性结石,宜行下颌下腺造影检查,用特制唾液腺造影插管插入主导管后注入60%泛影葡胺1. 5~2ml,拍下颌下腺侧位及舌尖酸刺激后拍5分钟排空片。下颌下腺造影上常表现为主导管呈腊肠状扩张不整,局部可狭窄,狭窄后方导管扩张,累及分支导管,在导管系统可见造影剂充盈缺损,缺损后方导管扩张不整。这种充盈缺损多为阴性结石。经酸刺激后充盈缺损可向导管口方向移动,后方造影剂阻塞滞留。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下颌下腺反复肿胀,尤其是因阻塞引起反复进食性肿胀,腺体逐渐变硬。②触诊下颌下腺肿大,质硬,挤压脓性分泌或浑浊。双合诊可及导管走行区结石。③平片示阳性结石,下颌下腺造影导管系统扩张不整及阴性结石表现。慢性下颌下腺炎应与下颌下腺淋巴结炎、下颌下腺肿瘤、舍格伦综合征下颌下腺结节型鉴别。

1.下颌下腺淋巴结炎:常由于头面部、口腔及咽部炎症病灶引流致下颌下淋巴结,引起下颌下淋巴结反复肿胀,下颌下腺可轻度增大,局部可及肿大淋巴结,位置表浅位于下颌下腺的内下方,活动、压痛、挤压下颌下腺分泌正常,原发病灶清除后下颌下淋巴结炎亦消退。

2.下颌下腺肿瘤:表现为下颌下腺肿块渐进性增大,双合诊可及下颌下腺某一部分质地较硬包块,挤压腺体分泌多清亮,B超下颌下腺造影显示占位性改变,慢性下颌下腺炎的B超多无占位性改变。

3.舍格伦综合征:下颌下腺结节型少数舍格伦综合征表现为下颌下腺结节型表现,下颌下腺弥散性肿大,质较硬,患者有口干、眼干、结缔组织病,下颌下腺造影多表现为造影剂外溢,不规则充盈缺损及主导管边缘毛糙。

治疗

病变早期可通过自后向前按摩下颌下腺,下颌下腺内结石可自行排出导管,病变可痊愈。位于主导管前段的结石,亦可通过口底切口取出结石后痊愈,但结石位于后部及腺体内及病变发展到腺体破坏,变硬者,常需切除下颌下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