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与理论 > 血液病学 > 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血液病学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血液病学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导语:输血反应:细菌污染属于血液病学下的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输血反应:细菌污染主题,主要讲述输血反应,输血,细菌等方面医学知识。

自1941年美国报道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而死亡的病例后,此类事件在国内外都不断有报道,特别是近年来还有增加趋势。Klein等根据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血液成分微生物污染研讨会上的材料指出,向FDA报告输注了细菌污染的血液造成死亡的数字1986~1991年是1976~1985年的2倍。1993年全年发病和死亡者179例,其中55%死亡者与输红细胞有关,18%与血小板输注有关,13%与血浆输注有关。在加拿大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例是4. 1/104~10. 7/104

由于血袋有破裂或小裂缝未被发现;对血袋、抗凝剂、采血器、输血器等消毒不严或污染,贮血冷藏箱温度上升;有时在皮肤消毒不够严密或制备血液成分中出现疏漏等原因都能导致血液受细菌污染,而在输注后引起输血反应。重者常导致死亡。有的细菌在室温下生长良好,也有的细菌可在血库冰箱(1~6℃)生长,故血液均有污染的可能。

(一)临床表现

此与细菌种类、生长量及其毒性、输血量和患者的抵抗力有关。大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少数为革兰阳性杆菌或球菌,也有的可在冷藏箱或4℃生长的嗜冷菌,甚至有真菌污染者。

轻型患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可有寒战、高热、皮肤黏膜充血、腹部疼痛、肌肉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甚至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在全身麻醉手术时可有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及渗血、血凝障碍等。这是由于细菌毒素所引起,应与溶血性输血反应鉴别。

(二)治疗和预防

一旦发现输入细菌污染血后应立即停止输血,但仍保持静脉输液。将剩余在血袋中的血液作细菌培养和涂片,以查明原因。同时立即选用大剂量强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待污染血液经细菌培养确定细菌种类再改用相应敏感的抗生素。对肾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要慎用。在抗感染的同时应用羟乙基淀粉、地塞米松、升压药等支持疗法抗休克。要随时注意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要十分重视预防工作,如严格遵守采血的规章制度、加强消毒、输血前的细菌检测、采血和技术的改进和血液制品病原体的灭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