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 蛇、蛇、蜘蛛等生物毒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蛇、蛇、蜘蛛等生物毒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导语:蛇、蛇、蜘蛛等生物毒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蛇、蛇、蜘蛛等生物毒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题,主要讲述生物毒素,蛇咬、蜂蜇伤、蜘蛛咬人,溶血性贫血,贫血等方面医学知识。

蛇毒

蛇毒通常分为神经毒及血循环毒。血循环毒的作用包括影响心脏、血管和血液(主要是凝血障碍、出血和溶血)。蝮蛇、蝰蛇、金环蛇和眼镜蛇等蛇毒中含有卵磷脂酶和其他直接引起溶血的因子,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有些卵磷脂酶可将红细胞膜上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损伤红细胞膜而发生溶血。

毒蛇咬伤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并不高,迄今国内外只有十几例报告,远比引起神经症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少,可能是由于蛇毒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很少,较少与红细胞直接接触。

蜂毒

某些蜂蜇亦可引起溶血。蜂毒的成分比较复杂,多肽溶血毒是10多种成分中的一种,有溶血作用。蜂蜇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较罕见,文献中有2例报告,1例为1名3岁儿童被蜜蜂叮蜇后,死于血管内溶血和急性肾衰竭。另外1例被大黄蜂叮蜇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蜘蛛毒素

毒蜘蛛主要有两种,即见于中、南美及美国南部的黑寡妇毒蜘蛛及棕色隐士蜘蛛。有些蜘蛛所产毒素有溶血作用。黑寡妇毒蜘蛛叮咬皮肤后,可产生弥漫性肌肉痛及肌肉强直,虽可发生溶血,但并不常见。棕色隐士蜘蛛叮咬后24~48小时可发生溶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可加重红细胞破坏。有研究发现被蜘蛛咬伤后红细胞表面包被有补体,提示有补体系统的激活,Coombs试验可以阳性。因此,人们推测溶血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被咬伤处组织肿痛,棕色隐士蜘蛛叮咬部位可形成火山口样病变。有时可出现坏死,愈合缓慢。部分患者可发生典型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发病早晚不一,早则可在被咬伤后几个小时,晚则发生于5天后。多数患者的溶血常在一周内逐渐自行消失。严重病例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外周血中可见球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及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白细胞数可升高。血小板可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减少。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升高。少数患者Coombs试验阳性。

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0mg/d)可能有效。氨苯砜可防止皮肤病变的坏死。

其他毒素

某些毒蕈含有溶血毒素,如鹿花菌毒蕈。误食鹿花菌毒蕈中毒者一般于6~12小时后先出现胃肠道症状,随即出现黄疸、发冷、发热、血红蛋白尿和肝脾肿大,继之出现痉挛、昏迷和呼吸衰竭,重者可死亡。过去认为鹿花菌毒蕈的溶血毒素主要为马鞍酸。但此酸易溶于水,不耐热(加热至60℃破坏)。现认为溶血是鹿花菌毒蕈水解产物甲基肼所致。治疗上采用输新鲜血液及防治休克等。

某些植物如蓖麻豆也含有能引起溶血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导致溶血。(韩冰 肖娟 王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