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导语: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主题,主要讲述免疫性贫血,贫血等方面医学知识。

最适反应温度在30℃以下的自身红细胞抗体为冷抗体。由冷抗体介导的溶血性贫血为冷抗体型AIHA。冷抗体型AIHA包括冷凝集素介导的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及D-L抗体介导的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本节重点介绍CAS。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与温抗体型AIHA病因略有不同,约90%的CAS均可找到继发性因素,另有约10%患者原因不明,属于原发性CAS。最常见基础疾病是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意义未明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等。少数病例因结缔组织病、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引起。部分老年人可有生理性、一过性冷凝集素阳性。

PCH患者主要以血管内溶血为主。在诱发因素作用下,CAS患者急性发作时发生血管内溶血要较温抗体型AIHA常见。但多数情况下CAS以慢性血管外溶血为主,与温抗体型AIHA的血管外溶血区别在于肝脏取代脾脏成为血管外溶血的主要场所。这与CAS患者独特的病理性质冷抗体介导的溶血机制有关。

近年研究证实,原发性CAS中约95%的患者伴有高效价、宽热副的单克隆性质冷抗体,其中约90%是κ轻链限制性(κ/λ>3. 5)的IgM,IgG或IgA罕见,单克隆IgMκ靶抗原主要是红细胞膜I/i抗原。单克隆IgMκ的病理来源细胞可能是骨髓克隆性CD20+Cyκ+B淋巴细胞,并伴有IgH V4-34片段重排。长期追踪研究表明,CD20+Cyκ+B淋巴细胞群呈良性增殖,与淋巴浆细胞恶性疾病发生无必然联系。

单克隆IgMκ介导的溶血发生是慢性持续性,IgMκ在外周循环低温环境下与红细胞结合并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C3b募集在红细胞膜表面。进入中心循环后环境温度上升到某一程度(即是该冷抗体热副),IgMκ从红细胞膜表面脱落而C3b仍结合于红细胞。大部分结合C3b的红细胞在肝脏内的巨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小部分结合较多C3b的红细胞可在中心循环继续形成C5b-6789膜攻击复合物并发生血管内溶血。这部分补体致敏的红细胞在体外酸性环境下易溶血,故Hams试验可呈弱阳性,但红细胞膜GPI锚链蛋白表达正常,可与PNH相鉴别。未被肝脏巨噬细胞系统完全吞噬的红细胞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b被分解为具有保护作用的C3d,补体不能继续再激活。少数结合C3d的红细胞进入外周循环,故直接Coombs试验C3d可以阳性。

临床表现

CAS具有三方面的临床表现:①发绀症,即在寒冷环境中,大多数患者表现有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发绀,全身或局部升温即见消失;②溶血综合征,急性型CAS可有发热、寒战、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型CAS可有贫血、黄疸以及肝脾轻度肿大等;③继发性CAS可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

PCH患者于受寒冷后急性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高达40℃)、全身乏力、腰背及下肢疼痛,随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上述表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反复发作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轻度黄疸及脾肿大。继发性PCH患者有原发病表现。

CAS病程迁延,可反复发作,但预后较温抗体型AIHA为好,仅少数重症患者死于贫血或输血反应。部分PCH患者疾病呈自限过程,急性发作2~3个月后,D-L抗体可消失,少数患者迁延不愈。需注意的是,儿童PCH于急性发作期可突然死亡,预后凶险。

诊断

CAS诊断要点如下:①寒冷环境下出现外露凸起部位和肢体末梢发绀,升温后消失;②冷凝集素试验阳性;③直接Coombs试验阳性,主要为C3型,而IgG阴性。PCH诊断要点包括:①受寒后出现急性发作的血红蛋白尿;②冷热溶血试验(D-L试验)阳性;③Coombs试验阳性,为C3型或IgG型。

当冷抗体型AIHA确诊后,即使就诊时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也应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寻找单克隆冷抗体的证据,对于完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寻找其可能的原发基础疾病。有条件者可通过流式细胞仪寻找骨髓克隆性CD20+ Cyκ+B淋巴细胞群及PCR反应识别IgH V4-34片段重排。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与冷抗体型AIHA(特别是CAS)极易混淆,因CAS患者有补体致敏的红细胞,故亦可出现酸溶血试验和糖水溶血试验弱阳性,类似PNH。但PNH患者无冷抗体,而CAS患者无PNH细胞(PNH细胞缺乏CD55和CD59等GPI锚接蛋白)。

治疗

CAS与PCH的治疗方法基本类同。基于不同于温抗体型AIHA的临床及病理特征,CAS的治疗策略亦与温抗体型AIHA大相径庭。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术仍然是温抗体型AIHA首选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而这两种治疗措施均已不被推荐用于CAS。

1.治疗原则 ①病因治疗;②保暖;③急性发作期应加强支持治疗。

2.病因治疗 对继发性CAS及PCH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保暖 多数CAS患者仅表现为慢性溶血过程,保暖为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急性CAS及PCH患者病程短,可自愈,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应以保暖及支持治疗为主。

4.输血 CAS及PCH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因输血会带入体内新鲜补体进而加重溶血,急性发作期患者因重度贫血危及生命时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输在不同温度(包括4℃)下经过严格交叉配血的洗涤红细胞;②输注时,红细胞最好预温至37℃,并同时注意患者保暖;③输血速度宜慢。

5.免疫抑制剂 有报道苯丁酸氮芥治疗慢性CAS获得较好疗效,剂量为2~4mg/d,疗程不短于3个月,上述治疗可减轻症状,降低冷抗体效价及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亦可试用环磷酰胺,每日250mg,连用4天,2~3周后重复1次。免疫抑制剂治疗PCH患者无效,不应滥用。

6.血浆置换及单采 急性重型CAS及PCH患者于积极保暖及支持治疗下,可联合血浆置换和单采疗法,因冷抗体在正常体温下游离在血浆内,故血浆置换和单采能在短时间内清除部分冷抗体,但同时应配合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减少冷抗体的产生。

7. CD20单克隆抗体 近年来CD20单克隆抗体对于CAS的疗效已获肯定,并推荐为首选的免疫抑制治疗药物。Berentsen等报告27例CAS接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其中14例第一疗程即起效,6例于第二疗程后起效,中位起效时间1. 5个月,总有效率达54%,其血红蛋白中位数上升幅度为40g/L;该研究还显示,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口服环磷酰胺较其单药治疗更具优势。综合文献报道,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CAS可获得45%~55%的疗效,联合氟达拉滨可获得76%的有效率。其他新药如eculizumab、bortezomib等治疗CAS均是个例报道,其临床有效性及实用性尚待进一步大系列研究评价。

8.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术治疗CAS及PCH均无效。